前不久,接市文联秘书长胡金雁电话,她告诉我市文联成立30周年,要搞征文活动,问我是否为征文写点文字。胡秘书长的电话促使我去寻觅那些渐渐远去的记忆。
我曾经是市文联第一届委员,文学协会理事会第二、第三届理事长(第一届理事长是费振钟先生),退休后则是名誉委员、文学协会名誉理事长。我没有为文联做什么具体工作,活动也不太正常,但我对文联的活动始终是关注的。我认为市文联成立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指导下,特别是历届驻会主席守土有责认真履职的工作精神,在团结广大文艺爱好者、推动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促进全市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
《珠湖》是我市文学艺术百花园、文学青年的起飞场。办好这个刊物是文联的主业之一,但真正做起来又困难重重,特别是经费的制约。我不清楚如今文联经费状况如何,当年驻会主席是常为经费困扰的。为坚持正常出刊,他们常是四处游说,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寻求合作对象,用珍稀的版面去换取出刊经费。四处“化缘”这种活,远远超出一个地方文坛领袖的职责范围,但陈其昌、薛序等主席做到了,而且做出很好的社会效益。一路走来,到现在《珠湖》已出刊203期,版面从四开小报、八开大报,到印制精美的文学刊物。做到如此,文联许多同志功不可没。
为提高本市作者的阅读、欣赏、写作水平,市文联还搭建不少活动平台,请外地大作家来“补能”“充电”便是其一。北京、上海、南京的如汪曾祺、 元仿、范小青、贾平凹、苏童等等都来过。大作家召开的讲座或座谈会我参加过几次,虽然互动交流机会少,但每次活动都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相比之下,为本市作者召开作品讨论会更加热烈。面对新出版的散文集、新诗集,大家读大家谈,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在市府机关大院中文联办公条件是最差的,两间低矮陈旧的老式平房,几张办公桌十分拥挤,但驻会主席、秘书长等人却安于职守十分热情。当年我常借去市委汇报计生工作之机,抽空去拜访那两间小屋。进门落座,热茶一杯,我便找到回“家”的感觉,我相信许多文友都会有同感。
不过,回想当初我对高邮文联的成立态度是很冷淡的,主观上甚至有被“绑架”的感觉。究其原因还是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往事。
我当过兵,读的医学,喜爱文学,干的是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这种阴差阳错的经历组合好像奠定了我的烦恼人生。医校毕业走进医院,但作家梦支持我业余写作。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看到自己名字出现在《萌芽》、《雨花》、《新华日报》副刊上,同沙白、黄东成、孙友田、鲍明路等人名字排在一起,自己总有些飘飘然。整风反右开始了,先被批黑笔杆子,继而以一句“农民肚子吃不饱”的大实话,被批斗、靠边,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到1960年左右,政策稍有宽松,我忘乎所以又拿起笔,在泰州市文联同肖仁、 祖仁、张翼天等文友积极策划创办文学刊物《花丛》(即今日海陵文联期刊《花丛》前身),刊名是从鲁迅手稿中摘选的,我负责散文诗歌来稿编审,每月集中定稿一次,纯业余。这本草根文学期刊只出了十多期,文革风暴袭来,我再次被卷入漩涡。先以右派翻天贼心不死为由“油炸火烧”一番,后又被批为泰州“三家村”黑干将,全家赶出泰州。几年的批斗审查经历两次抄家,1970年元旦刚过,搬家时书橱中仅存几本语录和毛选,我心灰意冷,用铁锤将心爱的大号英雄金笔砸得粉碎抛进垃圾箱。我是怀着壮士断腕、金盆洗手、远离文坛的心态来到高邮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下放高邮十年后发生一件小插曲,扬州文友来信说,我的一首诗作入选近期出版的《江苏诗选》中。原来1979年是建国30周年,为向国庆献礼,江苏文化部门在江苏作者创作的作品中辑优编出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独幕剧一套四本选集,我的一首诗选入《江苏诗选》中(我的诗作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表在《新华日报》副刊上,用的“垂柳”笔名)。我即同江苏人民出版社联系,不久出版社来了封致歉信,大意是诗选出版后始终找不到我的去向,样书和稿酬寄到泰州去了。样书没要到,后来只好自己买一本保存至今。
值得庆幸的是,1980年有关部门来高邮当面宣布为我彻底平反,落实政策。我如释重负,心中高兴,当日去司徒乡工作,看河边一串枸杞果十分鲜艳,同伴说像一串火,我随即否定:“不,是草木多情,张灯结彩,庆祝新的生活。”次日将《枸杞果》一诗投给北京《健康报》,很快在该报《百草园》副刊发表。不过这种喜悦引起的写作冲动只是一闪而过,因为当年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太沉重了,我肩负的任务太繁杂,无暇顾及其它。
关于高邮文联成立过程,我的当年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86年4月22日,晴,星期二。上午见到创作组胡永其同志,他告诉我县文联即将成立,我被分在文学组,时间是二十七八号。”当时很诧异,怎么找上我?他笑说:我们了解的。到底是他了解的还是陈其昌先生了解的,我没追问,对这个信息既感突然,又很冷漠。此后又接到一个提醒我参会的电话。
1986年4月28日,高邮县第一次文代会如期召开,会场在蝶园路新党校,会议代表120人,代表平均年龄38.8岁,我是平均数以上的代表之一。会议共开两天半,第一天学习文件,来宾致贺词,主题报告,下午分组讨论。第二天县文联成立大会,上午分组酝酿讨论选举事项和人选,各协会分头选举协会理事、理事长,文学协会一致推选费振钟先生为文学协会理事长。下午大会集中选举县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当天参加投票选举的114人,选出27位委员,我以96票当选为委员,常委宣传部长倪文才当选文联主席,夏本炎、陈其昌为副主席,陈正、雪安理为正副秘书长。第三天上午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讨论安排今后工作。然后大会集中拍照、聚餐、散会。
回首往事,我告别文坛20年,再次同文联握手,常感庆幸,文联使我结识了许多文友,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又让我找回了业余创作的快乐。1988年,18万字的《人口诗话》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市文联给了我创作奖,1993年该书又获得江苏省人口科学研究二等奖。1997年人口专著《江苏人口和计划生育》(合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散文集《忍冬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市文联购书100册,资助1000元);2006年散文集《运河灯影》由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对于上述四本小书,我并不认为是什么传世之作,但它记录了我人生过程中的一部分和留下的脚印,我自己非常珍惜。
市文联成立30周年,有许多事情值得说道,而我对文联更多的是感谢,因为是30年前文联成立将我从文学休眠中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