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9 00:00:00 作者:高林桢 来源:今日高邮
有一天,在街上遇到老友李昂的爱人,我向她打听李昂的近况。她忧伤地对我说:“老李走了,已快要过‘四七’了。” “啊,老李走了!”
她告诉我:“原来住的5楼太高,是十多年前图便宜买的。人老了,身体又不好,上、下楼很不方便。因此,最近才换成平房。老李住进平房也就一个月,就出问题了。老李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处于半瘫痪状态。前段时间,身上出了大片疱疹,我帮他擦洗、上药,居然痊愈了。这次,说不行就不行了,都来不及送医院。直至临终前,头脑都清楚。他对我说:‘走时不要打扰人家。以后,你见到我那些朋友,告诉他们,我走了。谢谢他们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我认识老李有50多年了。那时,我在城镇医院做医生。老李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高邮来的。本来是安排到城镇医院做医生。那时,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城镇医院的院长很高兴,很热情地为他安排了住房,打扫干净,准备他入住。老李也来看了。但老李当时谈的对象,是苏北人民医院的一个护士,她对老李说:“你如果去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医院上班,我们就分手。”老李后来选择去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工作。因是医疗系毕业,当时站内设置了治疗血吸虫病的病房,血吸虫病人也不少,老李进病房了,工作还很忙。后来病人愈治愈少,直至病房关闭。其时,省里调给血防站两台大型拖拉机,到新民滩深耕、翻土填埋灭螺。因老李读医学院前是海军部队汽车驾驶员,懂驾驶,于是,他到新民滩开拖拉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高邮师范缺教“三机一泵”的老师,老李调到高邮师范做老师。七十年代后期,高邮中医医院建立,老李归队进中医医院理疗、针灸科,直至退休。
老李是南京人。他初到高邮工作时,家中还有老母亲,后来好像把老母亲也接到高邮来生活了。
老李的第一个妻子是宝应人。是宝应县蔬菜公司中层干部。老李在高邮师范做老师时,我有一次到他宿舍去玩,曾见过他的妻子。长期两地分居,毕竟不好,他妻子“红杏出墙”了,被老李到宝应探亲时撞见,闹翻了。
后来经人介绍,老李与从县酱醋厂退休的一位女职工再婚了。他这位妻子为人质朴,善良。婚后10年,尤其是老李中风(脑梗塞)后的近10年多亏了她的照料。
前几年,我曾到老李住的5楼去看望过他。那天下午,适值他一个人在家(他妻子下午要去她女儿开的一间小服装店站店帮忙)。他坐在客厅椅子上,听到有人按门铃,慢慢站起身,挪动脚步来开门,不过四五米距离,费时足有5分钟。我去看他,他很开心,向我咨询一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的事。临走时,给我电话号码,希望我有空再去看他。
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他的挚友——高邮中学数学老师曹尚,我说:“我们哪一天去看看李昂。”曹老师说:“不能去,我们去看他,他来开个门要费时10分钟,太难了,不能为难他了。”
老李与前妻有个儿子,在上海读的大学,化工系,分配到仪征化纤,后来出国到澳大利亚。老李去世后,儿子从澳大利亚赶回来与父亲见了最后一面。
老友李昂走了。他是一个朴实、真诚的人。工作踏实,干一行爱一行。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度、气质。我为失去他而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