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9 00:00:00 作者:韦志宝 来源:今日高邮
夏天是孩子们最活跃的季节,七、八月份适逢放暑假,那时候,我们只需要完成暑假作业,又不参加补课,因而可以尽情地玩耍。尽管烈日炎炎,我们打猪草、拾树枝、捉长鱼、找知了、游运河,成群结队地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乐趣。我最记得拾树枝其乐无穷,既可以借口出去活动,又有所收获,大我六岁的堂房哥哥靠拾树枝换来砖头,翻建了三间瓦房,现在已是百万富翁的他,常常以此为自豪,并作为教育下一代的典型事例。
我们住在大运河脚下,沿河堤两岸都是绿荫荫的参天大树,并以榆树、杨树为主,因而拾树枝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个子小,力气差,爬树的水平也不行,每次拾树枝数量很少。人家都是成捆成捆的,而且树枝个头大,扛着或挑着回家;我只能背很小一捆树枝交差。尽管如此,爷爷奶奶也都十分开心,在他们心目中,孙子会做事情了,总之不属于“好吃懒做”的坏孩子。因为是长孙,爷爷奶奶特别嘱咐我的三个堂房弟兄必须照顾好我,不能让我吃苦头。
有森林必有护林人,在邻近高邮最南端的大运河河堤东侧有两间瓦房,那是护林员居住的地方。护林员很有人缘,大人们都很尊敬他,孩子们却很害怕他。拾树枝是允许的,关键是夏天树木长势旺盛,地面基本上不会掉落树枝,即使遇到台风而折断的树枝也是寥寥无几,依靠拾取是没有多大收获的。我们的办法是爬上树头扳树枝、站在地面用绳索拽树枝,树木会因此受到伤害而减缓生长甚至枯萎,当然会受到禁止。这就是我们害怕护林员的根本原因。如果被他逮住,到手的树枝就要被没收,一切前功尽弃。
我们和护林员就像躲猫猫,他向南我们就朝北,他在东面我们就回到西面。时间久了,护林员也摸到了我们的规律,他也和我们搞声东击西,常常会遭遇,使我们空手而归。逮着的次数多了,护林员也认出谁是谁家的孩子,最后提出严厉警告:“下次再这样,我告诉你们爸爸妈妈,非揍你们不可。”我们哈哈大笑。这时候,护林员也会笑起来,他知道,我们的父母亲肯定不会打骂我们,毕竟拾树枝是件好事,不仅可以生火做饭,还可以变卖补贴家用,哪个家长会反对?
后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为防止护林员发现扳拽树枝行为,想出了对策。所有孩子分成若干小组,专门有一两个小组佯装上树扳树枝,把大树摇得哗哗地响,护林员果然循声而来,待他靠近了,孩子们若无其事地各玩其所玩,就是没有扳、拽树枝的迹象。而另外几个小组的孩子则利用这个间隙,在其他地点拼命地扳树枝、拽树枝,收获颇丰。
等拾取到可以回家交差的一定数量的树枝,就是我们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横渡大运河是我们拿手好戏,既可以避暑降温,又能嬉闹玩耍。河面看起来不是很宽阔,但真正游到对岸却比较困难。运河中间有一条婉延曲折的中埂,这条中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运河拓宽遗留下来的,随着河水的涨落忽影忽现,断断续续,成为我们横渡大运河的中转站,也是我们能够游过对岸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那道中埂,大家根本没有勇气游过去,也不可能游过去,毕竟来回1000多米的路程,若没有地方休憩,体力严重透支,后果不堪设想。在中埂上,我们或躺或坐,听轮船上大喇叭播放的音乐、新闻、评书、广播剧。有时还会爬上旁边的灯塔,灯塔漂浮在水上,随着轮船行驶过去的一阵阵浪潮,不停地晃动,像荡秋千一样,好惬意。等体力恢复了,大家纷纷向西岸进发,翻过西堤就是一望无际的邵伯湖,蓝天、白云、飞鸟、帆船构成美丽的画卷。湖边水位很浅,我们像一群野鸭子忽扑扑地涉水西行,水位越来越深,等到快要淹没头顶了,再哗啦啦地折回来,不知不觉日落西山,赶急撤退。
游到运河东岸,已是黄昏。我们将搞来的树枝进行分配,各自用绳索捆扎带回家。调皮的我们,有时候还故意走到护林员的住处炫耀一下,这分明就是一种挑战。护林员装作视而不见,根本不理会我们。后来,他改变传统的护林方法,坚持每天由南到北不间断地巡视,不再给我们扳拽树枝的机会。
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想出了许多“金点子”,我最记得盯哨的方法很是有效。大家预估出护林员巡视一次的时间,就躲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看到他巡视过去了,赶紧行动,并派一个人远远地跟紧他,等他回头时,立即提前跑步回来报告。在扳树枝、拽树枝的地方,有专人放哨接应、专人扳拽、专人运输,扳拽下来的树枝立即藏到河堤以东的村庄,待接到报告立即转移,消失得无影无踪。每次大家都安排我放哨,不做事情,也没有风险,我觉得不过意,于是提出来想做其他事情,却遭到了拒绝。后来,我才知道放哨是多余的,是堂房弟兄为照顾我,而设立的一个闲差。多少年过去了,还是要感激他们。
其实真正需要感激的还是那位护林员。护林是他的根本职责,严禁扳拽树枝天经地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责怪他、憎恨他。相反,他那种履行岗位职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的印象中,护林员原则性很强,也不失灵活性。那时,农村家家都养猪,经常会到运河堤上抹榆树叶喂猪,护林员只是上前规劝几句,不会没收工具和榆树叶。每到秋天,便有一些树木枯萎,除了主树干缴公外,护林员会让困难家庭将一些零碎的树枝捎回家。在燃料紧缺的年代,无疑是雪中送炭。隆冬季节,河堤两岸的地面堆满了落叶,落叶是树木最好的有机肥料,原则上应禁扫,每天清晨许多人家还是偷偷地到河堤上扫树叶,而护林员也有早起的习惯,这种行为根本瞒不了他,他知道农村人的困难,因而一般也不会制止。正是这种灵活性,体现他的宽厚、仁爱,以及对农村群众的同情,也是我们感激他的真正原因。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护林员,您还好吗?当年那些调皮的孩子们想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