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丝绸之路的别称

2016-09-22 00:00:00    作者:肖维琪    来源:今日高邮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路,西方人称之为“香料之路”。也就是说,从中国方面而言,是丝绸出口西方之路;从西方而言,则是香料传入中国之路。

所谓香料,包括香药、调味品、化妆品三大类,而这三大类香料,几乎每一种都是药材,都具有医学上的药用价值。早在汉代,西方的香料就开始传入中国。至唐代发展到极盛。唐时,扬州住有大量波斯(今伊朗)和大食(即阿拉伯)商人,开有大量“胡店”,出售大量香料。当旱,由海上舶来的货物,多得堆积如山。鉴真大和尚由扬州东渡时,带到日本去的胡椒、龙脑,就产于南洋群岛一带;苏木与董陆香,产于印度及红海沿岸;其他如毕钵、珂梨勒、阿魏等香药,也多半产于西域与南洋各地。而此等“蕃货”又多半购自“胡店”。唐代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日本派多治比安江率队来中国求香药,后于唐代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六月,经由南线航路,在台州乘中国崔铎的海船返回日本,带回去很多香药和货物。见《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扬州》,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70页)。可见当时扬州等地已形成欣欣向荣的香药市场。

唐代香药传入中国,虽每种香药都是药物,都具有治病或强身健体的作用,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药。而伊斯兰教医药文化大举传入中国恰是元代。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元朝设立了“广惠司”,专以阿拉伯医生治病,专用回回药物。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北京及多伦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专卖“西药”,并有回回药方释译出版(见贾得道《中国医药史略》第153页)。“元时回回遍天下”,当时高邮城区已有回回集中礼拜的“宣礼台”(今东台巷-复兴东路内),北门大街还有一座多宝楼,正是胡商经营珠宝、香料等商品的“胡店”。高邮农村已有“回回湾”(今菱塘回族乡境内),伊斯兰教医药在高邮的流传当无疑义。

直到今天,中医药界仍在大量使用着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药物。

正如丝绸之路不仅输出丝绸,而且输出瓷器、茶叶等商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经此路传遍世界;香料之路也不仅输入香料,而且输入各种珠宝、清真食品,以及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我们今天熟知的玛瑙、流璃、翡翠、琥珀、猫眼等珠宝,烧饼、油条、番茄、山芋、葡萄、玉米、石榴等食品,唢呐、箜篌、琵琶等乐器,鹦鹉、狮子等动物……都是从香料之路输入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