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30 00:00:00 作者:秦一义 来源:今日高邮
三垛镇少游村秦家垛向西约300米处有处坟场,葬的全是秦氏老祖先,坟场却有个令人费解的名字叫“西厦”。按理说,厦、舍、村、庄这些称谓是指人居的地方,葬死人的地方怎配称厦?
小时候,我们常常结伴到西厦等荒野地方去玩耍。一个人当然是不敢去的,那地方土坟多,树木多,阴森可怖,但吸引我们的是那地方陶片很多,我们拾了它,没有“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本事,只用来比试谁的水漂擦得远。或是折了树枝打派仗,或是擦着火柴玩烧荒……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村人在西厦地方搞土地方整化,居然挖到几处灰烬,又挖到两口砖井,有人还挖到一只完好且漂亮的碗,将碗洗干净虔诚地放进家里的米坛里,祈求坛里的米不断。
不管上帝发笑不发笑,人总是要思考。我常想,那地方为什么叫西厦?西,可以理解,它处人烟的秦家垛之西。为什么叫厦?又为什么有那些遗存?分明是曾有人居住过的地方呀!一次次请教村上老人,一次次查找研究秦氏文化的有关资料,我的猜想竟与后来的专家考证结论不谋而合:所谓西厦,正是古左厢里的遗址,秦少游的故里。
那么,一个名人村落为什么又消失了呢?毁于何时?因何而消亡?原来,它毁于明初的匪祸。左厢里西面有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叫三阳河,水上运输甚是繁忙,劫匪盯上了这条黄金水道,以左厢里为藏身窝点,打劫船家,轻则向船家讨点银两,谓之“丢下买路钱”,重则杀人越货,让船家遭灭顶之灾。屡有人报官,地方官丁只得一把火把古村落烧了。村人只好离开大河,向东迁徙,在一个荒荡中挑土筑基,搭建茅棚,繁衍生息,合村皆姓秦,人们叫它秦家垛,意思是秦姓人家起于荒垛之中。村上的人故去了,就葬在曾住过人的地方。出于对逝者的敬重,对遗址的虔诚,把那地方叫西厦。故土难离,一个“厦”字也透露出人们的念乡情愫。嗅一嗅这名字,觉得那里一直人脉不断。人是秦氏人,鬼是秦门鬼,人鬼情未了。
西厦,先人的村庄,后死者的归宿处。以后每每去扫墓,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敬意。
2006年,三阳河东岸筑起了一条纵贯南北的省道——安大公路。为了打造平安安大,安大公路附近的坟墓要求迁出。这样一来,西厦 “碍事”了,落实上级有关精神,2012年春,政府规划,在一个叫小圩子的地方建立新墓园,户主对老祖坟统一进行东迁。后死者也陆续在此安息。新的墓园,一排排的方格子里,不是填着移来的尸骨,就是安放着骨灰盒,唯有第一排第一格(最上首)是空的,那是为千年老祖秦少游留的。秦少游遗骨由扬州迁葬于无锡惠山二毛峰,那个墓碑上刻有“秦龙图墓”字样的就是。这里,尽管留了个空位置,但看到“秦观之墓”四个金色大字,还是敬重得不行。我在心里默默地念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你终于栖息于灵秀的江南了,那里山美水美,是你的福地,是后人对你安息之所的最好选择;你葬在江南,也是我们江北孝子贤孙的福气哦。
往事越千年,现如今,西厦正被“护生园”占用。这里又是一番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