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清平居

2016-10-30 00:00:00    作者:谢德宝    来源:今日高邮

河流交错如网,青柳飞扬悠长,这是我的家乡高邮——苏中里下河平原的独特风光。

生在水乡,所见多是清澈的水、鲜活明快的植物和明朗的天空。一切,都是清新的。乡野的世界,没有高大的植被与建筑,平和宁静中,质朴如画,生机盎然。

乡村生活是恬静的,但读书条件一般,要多读点书,往往要去县城。去城里,坐车我喜欢靠着窗口,在高处看乡村沿途风光,有一种别样的情感牵动。尤其是子婴河对面,一排低矮的土坯房之间,挺立一青砖小楼,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它的迎面墙上醒目地刻勒着三个字:清平乐。

“清平乐”字形清瘦,结字舒展,有一种特别的娟秀与力量。掩映在农田与翠柳间,妥贴而富诗意。

匆匆数年,来来去去间观望清平乐楼居,都有莫名的情丝涌动,却从未拜访。今夏丁峰教授回乡,相约老家临泽见面。归途,不知哪来的兴致,想走些老路,也寻找些往日的家乡记忆。

临泽,是里下河锅底凹地,与兴化、宝应接壤,三县市交界,海拔就两米多点,低洼得很。当地人出门,一般坐船;坐车的,都是先向西,走高田到京杭运河,再南北分流,各奔东西。

家乡称之为高田的,是宝应县夏集镇的陆庄、王营一带,紧邻运河东岸,地势自然高了许多。那清平居的两层半的砖楼,坐落在王营旁边的陈庄,迎子婴河而立,在一片土坯平房间,自是高大醒目。

人也是忙食的蚂蚁,为有口饭吃而四处奔走。杜甫诗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当人到中年,走远了,才觉得老家的亲,故土难舍,看见一些曾经熟悉的景象,有斑驳如伤的丝丝惆怅。而清平居更是青春路上的励志坐标,岂能遗忘。

说是拜访,其实顺邮沙公路向西,车行十里便到,隔着依旧饱涨东流的子婴河水,看到幽立的房舍,和挂着青藓隐约的字,一时兴致勃发,快步去看。

苏中的农家,大都沿河而居,清平居就在陈庄的才兴桥边,过河步行三五分钟就到。小楼是两层半的砖木结构民居,感觉已没当年高大,四周的柳竹长势繁茂,有的都从屋后探过头来,一副主人的姿态,向我点头问好。外墙的水泥在多年风雨的浸润下像老人的脸,凹凸岁月沧桑。“清平乐”的“清”字也掉了一角,“平乐”也脱落不见,但在翠竹的摇曳间,凹凸的印痕,依然毕现,见字如亲。

清平居没有院子,迎河而立,是砖砌的楼房。在当年还是土坯平房的时代,已是非常不错,尤其是主人在楼体的最高处,用水泥刻勒的“清平乐”三个大字,特别舒展与突兀,鼓慰过多少来来往往的人,向着愿想去走。

年轻时只知道有点特别,后来才了解这“清平乐”是有出处的,应该是主人读了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词章,感慨而发的命名。虽然未见主人,在旧居四周流连,看斑驳依稀的字,亦对主人的志趣与向往领略一二。是的,人都向往和平宁静自足的生活,清新温婉的乡土情,是人生绕不过的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