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们仨

2016-11-01 00:00:00    作者:周卫芳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个周末,二哥从香港回来,第二天就张罗着给我们做午饭。早上匆忙去菜场买菜,竟把钥匙落在家里。买完菜,他到家门口但进不了门,又担心我们到家吃不到饭。他把心一横,跟邻居借个板凳垫脚,翻院墙入屋给我们做饭。这个小插曲让我回想起我们仨在老家的快乐生活。

其实,用《我们仨》做题目是不恰当的,毕竟我们兄妹四个。大哥在我三岁时移居香港,没在一起生活过,当然没有二哥来得亲近。二哥、大姐就不一样了,我们仨一起在老周巷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我是家里的“老巴子”,爸妈还是有点偏心的。二哥、大姐也事事让着我,他们知道,跟我过不去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二哥长我八岁,大姐大我五岁。大姐只管做事不爱吭声,很少参与我们兄妹纷争。二哥呢,我们时不时有摩擦,主要是我做了很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我小屁孩一个,不安分得很,喜欢做跟屁虫,也喜欢瞎捣乱,整天跟着二哥瞎掺和,掺和不成,就向父母打小报告,导致二哥吃了不少哑巴亏,但他拿我没办法。

二哥是老周巷镇上的风云人物,大名无人不知,留过长发,穿过喇叭裤,喝过咖啡,玩过吉他,吹过口琴,踢过足球。加之,我二哥帅哥一枚,初中时就有几个女孩追他。那些女孩子借口到我家小店买东西,实则想与我二哥近距离接触。

二哥小时候调皮捣蛋是出了名的,母亲的一席话,可窥其一斑。我侄子上初中时,也调皮得不得了,二哥整天被老师喊去问话,头疼得很,回来免不了向母亲抱怨,责备母亲把孙子娇惯得不像样,哪知母亲来了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个儿子会打洞。你就是这个坯子,还怪我。”呛得二哥说不出话来。

二哥小时侯做得出格的事情不胜枚举,那些诸如年三十晚上忽悠我砧钱锣,赢走我压岁钱,又或是趁我掉头,从我碗里挟走瘦肉的小事就不在此一一赘述。

在乡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孩子要打打好过年,尤其是调皮的孩子,不然新一年指不定又要整出什么祸端来。每年“年关”,二哥都逃不过这一劫,遭受一下皮肉之苦。父亲偏心女儿,从未动过大姐一个指头。大姐也从未做过出格的事情。

我嘛,有过唯一一次跪堂屋的惨痛经历。大年三十下午,去后面小二子家玩,不小心碰翻了他家刚出锅的一碗猪油。那时,那东西很精贵,唯过年过节,乡下人才买一斤半斤熬上一小碗。那次祸闯大了,父亲罚我陪二哥一起跪。父亲忙完店里家里大小事务,好好收拾我们一顿,让我们长长记性好过年。

那时,二哥有一杆猎枪,天气晴和,他就提着枪出去了,当然后面还跟着一帮小喽,打些麻雀、野山鸡之类的野味回来给我们尝尝鲜。乡下人生活穷困,逮着什么就吃什么,自己肚子还未填饱,当然没有保护动物这些意识。

夏天,水稻田里青蛙、癞蛤蟆聒噪得欢。夜晚,二哥带个木桶,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提着戳青蛙的铁叉子,和一两个朋友去村西边的水稻田转一圈,回来保准小半桶活蹦乱跳的青蛙、癞蛤蟆,足够给我们改善一下伙食。

周巷东边是成片的滩荡,盛产芦苇。端午节要用粽叶包糯米粽,端午前几天,二哥叫上两三个朋友去荡里打粽叶。我特想去那地方,漫无边际的芦苇荡,听起来就挺神秘、挺诱人的。二哥从未带我去过,毕竟我太小,那片滩荡太大,人进入芦苇丛,很容易迷失路。每次回来,二哥跟我讲在滩荡里打粽叶的神奇经历,虽然我去不了,但听听也过瘾。

二哥太调皮,不是读书的料,初中毕业就去县城的华侨公司上班。第一次拿工资,二哥给我买了个粉红色的书包。每次回家,二哥从不空手,总给我买许多好吃的零食,诸如牛奶糖、巧克力之类,我经常拿着这些零食到处显摆,在小伙伴们面前臭美。

我到邮中上学,跟二哥住在一起。在学习上,我挺“抠”的,不到半夜不上床。每晚十一点钟左右,二哥敲敲我房间的窗户提醒我上床睡觉。每次考试,二哥早早地起床,拿着个钢精锅出去买包子犒劳我。后来,我去南京读书,除了父亲给的生活费,二哥也私下补贴我。记得有一次,他一下子给我汇了三百元,那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让我在南京快活了好一阵子。

写了二哥这么多,来说说我大姐吧。她永远是默默无闻的那个,大事件乏陈。家务活她包干,洗衣做饭最拿手。我呢,柿子拣软的捏,见大姐好说话,经常欺负她。她有时气不过,跟母亲告状,母亲来了一句,“哎呦,你小啊,还跟你妹妹计较。”大姐一听这话,立即蔫了下来。因有母亲撑腰,我在家更是嚣张跋扈。

有一次,大姐气不过,趁母亲不在家,好好地修理我一回。当然,我也不是省油的灯,晚上母亲一回家,我赶紧添油加醋地向她打小报告,大姐又是被一顿数落。

在家人眼里,我永远长不大,即便人到中年,二哥、大姐在生活上也尽可能地照顾我。在高邮,一直是二哥做饭给我和女儿吃;在香港,大姐把这项艰巨的任务揽下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