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江淮一带称一些讲规矩、守道德、诚实、本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人为“奏朝人”或叫做“老奏朝”。
帝王时代,相关的大臣每天都要上朝向皇上报告大事、要事、公事、私事,有时皇上还会就某一问题听听文武百官的意见,这叫“廷议”。忠君、爱国、诚信的大臣上朝时总是跪着向皇上报告大事、要事、公事、私事,他们的奏章、奏摺均以事实为依据,有好话就说好话,有不好的话就说不好的话,能较真实地反映官情、官意、民情、民意。他们上奏时总拿着朝笏板,那是象牙做的,在朝笏板的背面写着奏章、奏摺的要点,以免情急时忘记而提醒。
狡猾、奸佞的大臣上朝时就不一样了,他们会隐 真情、实情,说一些皇上喜欢听的话,好话全说,竭尽谄媚逢迎之能事,坏话全不说,极力掩盖事实之真相。明明是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他们却上奏成歌舞升平、黎民欢欣。这一切对于智慧、明达之君是不欢迎、不欢喜的,而对于昏聩庸惰之君却是正中下怀。
每日上朝时,有的大臣会见风使舵,皇上喜欢什么、爱好什么,不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他们都察言观色,听言分辨。为了保护自己,甚至希望升迁,于是罔顾事实,一切顺从皇上的意思上奏章,以讨得皇上的欢心。
错误的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决策,错误的决策便会导致政治腐败。
每日上朝的大臣们,如果狡猾奸佞者、见风使舵者当道,这个朝代必然腐朽、没落以致灭亡。
这个朝代,如果“奏朝人”“老奏朝”执政,皇上开明纳谏,“不喜千人之诺诺,唯喜一人之谔谔”(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皇上制定政策就能体察民情,顺应民生,发展经济,采取一些利民措施,那这个朝代就可能成为“开明盛世”。当然,在封建时代任何开明的君主他们的开明程度总是有限的,这是时代所然。
江淮一带上了年纪的人有时还会用到“奏朝人”“老奏朝”这样的词语。遵纪守法、循规蹈矩、老实本分者,老百姓总是欢迎、欢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