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拆棚子

2016-11-14 00:00:00    作者:刘家祥    来源:今日高邮

家前屋后先用废料支撑搭个简易棚子,而后逐渐改建成水泥钢筋的,房子多了面积,心满意足之余,却又害怕哪天被拆除。文游路原是一条过境路道,随着市区东移,逐渐变成市区主干道,可是淮扬桥一过,郊区的味道就来了,各种对环境的糟蹋随处可见,几处违章搭建的棚子尤为显眼。一连几天,十几个人都在忙着拆棚子。

拆棚子的场景让我想起很多年前通湖路上的棚子。古时高邮城只有南北一条路——中山路,随着长途汽车站由运河边沿着通湖路一直往东迁移至农工商超市附近,通湖路就变成当时的“开发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计划经济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肥沃的土壤,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于是,通湖路两边到处搭满了各式各样的棚子,姑娘们在棚子里试穿着新潮成品衣服的喜悦简直难于言表,再不用去买布料找裁缝、跑几腿还要等好久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小伙子们在棚子里仔细翻看着百货公司没有的各种新玩意,棚子里还可以买到外地生产的其它牌子的电风扇,因为虽然“秦邮”牌电风扇是我们高邮人生产的品牌,但是货都被计划到外地去了,本地人却要找熟人、弄计划、开条子才能买到。

通湖路上的棚子虽然热闹,但很失大雅,拆是必须的。要拆除这些违章建筑,无非是因势利导。开辟一条新路——盂城路作为商品街,把所有棚子拆掉进门面房经营,提升档次。我当时参与了这项工作,邻居王老三每天走我家门口经过,我上班也经过他的棚子,我也就负责做他的思想工作:“棚子非拆不可、大势所趋,你前些儿把钱都交了怎么又退了?又缩回去,人家都进去你难道还要赖着!”“我才赚几个钱?我哪有那八千三百块买门面房?钱是跟我姐姐借的,现在姐夫又不同意借!”他两个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他姐夫跟我有点亲,“我来找他!”就这样我们一户一户分头做工作,也像热播电视剧《安居》一样,终于将通湖路上的所有棚子全部拆掉,进了盂城路门面房经营,期间也饱受了多家店主抱怨:“新开一条路,叫我们买这门面,亏了,这里龟不生蛋,东西卖给谁呀?”“上政府当了!”

如今的盂城路俨然一条繁华的商品街,人们甚至忘记叫什么路,每到节假日,商品街总是人头攒动,一片热闹繁华之景,一茬一茬的本地的、外地的淘金者在这里凭着新的经济讯息收获着一桶又一桶金。傍晚,我散步在商品街,遇见王老三捧着茶杯与人闲叙,见到我立刻热情起来。

我说:“你怎么不把这房子退给我的?我给你八万三……生意怎样?”

“八十三万我也不卖。出租了,不烦那个神了,一年收个八九万就算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