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7 00:00:00 作者:张文华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启蒙老师姓孔,是一个下放知青。我做她学生只半年有余,却对她印象极深。她当时也只三十多岁,长得很普通,但言行举止中自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方圆好几个生产队的乡亲们都非常敬重她,无论老幼,见面必恭恭敬敬叫一声:“孔老师!”以后长大,我渐渐明白,这一种令人折服的气韵,便是自骨子里流淌出来的“书卷气”。
读书的好,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微信上有一个段子,说小时候背唐诗的好处:看到月亮,想回家了,是说“哎哟卧槽!你看这月亮……卧槽,老子想回家了!”,还是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三毛也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平生看的第一部国外名著是《傲慢与偏见》,当时也才十六七岁,书中描摹的异域风情当然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对于达西与伊莉沙白的感情纠葛,亦是半懂不懂,只觉得书好看。冬夜里寂寞萧瑟,我为躲避父母深夜的盘查,躲在被子里拧着手电筒看。两三日后看完,不过瘾,又看一遍。当时也没有想到收获些什么,亦没有人叫写读后感。十年后的一天,偶然打开电视,正放这一部电影,镜头里达西斜倚着窗,望向伊莉沙白的眼光沉静温柔,这时候我的心“嗵”地一跳,这正是我记忆中的场景呀!我怎么会有这样的记忆呢?
此后类似的场景,同样出样在《飘》中、出现在《围城》中、出现在《红楼梦》中……那些渐行渐远的读书的日子,那些过往岁月里丝丝缕缕的细节,全部被我从记忆中唤醒。原来书中所赐予我们的美好,所给予我们的温暖,所赋予我们的期待,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深深植入内心,让我的生活从此变得丰满而又充盈。
女儿夏天去德国,回来后与我讲得最多的便是她的旅途见闻,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无论坐地铁、坐火车,还是坐巴士,都有很多人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她说:“妈你知道吗?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美的画面!”听了她的描述,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这样的场景:车窗外是飞速流逝的原野,车窗内是静坐阅读的人群。沉浸在这样的画面中,唯觉时光静好,岁月温柔。
读书不拘时日。《三国志》载,昔有从学董遇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此“三余”者,乃“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我常于包内随身携书一册,遇得空闲,便摸出来翻检,从不觉得长日难捱。若有一卷好书在手,则如坐春风,如饮香茗,如遇故旧,如对美人,那种欢喜自不必言。袁枚有《夜读》诗:“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才子读书,佳人生怒,随园主人信手写来,更于平淡的生活中添了许多意趣,令人不禁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