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00:00:00 作者:乔根美 来源:今日高邮
据《高邮州志》记载,《清代高邮州境域图》载有“大家墓”字样。而在汉留,有一个自然村落,叫“太家墓”。关于“大家墓”“太家墓”,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弘光元年(1645年)4月15日至25日,系著名的“扬州十日保卫战”。清兵至少十万人,而扬州守兵仅一万多人,可谓敌众我寡。随史可法抵抗清军的福建南少林寺的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等人兵败后,突出重围,护送史可法灵柩至扬州东北一个叫千棵柳的水乡小镇。此地荒芜偏僻,人烟稀少。贯穿小镇南北的三阳河,在今南赵庄河段两岸被洪水冲刷成两个巨大的“V”字形缺口,世人称之为东沟、西沟。此地即为古南赵渡。蔡德忠一行策马而来,伫立于渡口岸堤,但见河渠沟汊纵横交错若水网,在清粼粼的河水东岸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柳树林,似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在柳树林的东侧有一大水塘,塘水清澈,深不见底,水塘与柳树林之间的僻静处,正好可作为史公的陵寝之地。于是一行人马驻足“一塘两沟”。“一塘”也就是今人所称的汉留庄北侧的“马饮塘”。在过去的“东沟”处如今建成了一座闸站,世人称之为“东马沟闸”。选好地址造好墓,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到处是清兵横行,若直书史可法之名于碑上,又恐遭到清兵的破坏,因众人景仰史公,尊为“大家”,于是刻“大家墓”于碑上。
众将准备撤离之时,军中忽有一人提出建议:在这荒郊野外造一“大家墓”,可能会引起清兵的猜疑,为遮人耳目,不如将“大”字下面加一点为“太”,让人误以为是某“太太”之墓,而不会联想到史公,只要我们这些人清楚就行了。这样“太家墓”这一称呼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成了墓南边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庄名。这个庄子就坐落在现在省级安大公路以西、汉留大道以东、东马沟以南的区域。庄上过去都是毛坯房,沧海桑田,现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颖别致的小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