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00:00:00 作者:周荣池 来源:今日高邮
朋友圈被一条好消息刷屏,大家为自己的城市获得一个实至名归的称谓感到幸福。这种屏幕上看来显得安静而祥和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和她子民的大气、安然与自信。作为一个生于兹长于兹的后生,面对这些我也深感“与有荣焉”,而这种光荣感的背后也有一段“当时只道是寻常”,而如今想来满满都是激动的幸福感。
三年前的那个溽热的夏天,我受命在许伟忠先生的带领下编纂一套七本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材料。许先生是本地德高望重的学人,而我刚刚履职新岗,而且原本僻居乡里对于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真是不甚了了。工作量大,要求高,时间紧——这大概是许多工作的共同特点,但是领导一句“人捆起来不怕打”——这是一句俗语,意谓事情多了更能激发人的动力。于是,就从纸上开始,我摸索着解读这座生我养我而我又还不太了解的城市。从历史渊源到文物景点,从文化价值到传承保护,从民风习俗到文化遗产,那一个夏天我在纸上感受到了自己城市的厚重与底蕴。渐渐地关于那些文物、遗产的数字成了一口清的明白账,那些原来甚至从未耳闻的地方也成为文化记忆中的常客。如今觉得非常有趣——一个农村的孩子是从一段段厚重的文字里抵达与深知自己的城市,大概也只有这种抵达才是深刻的。
随着工作的进展,思考变成了文字,文字又走上了纸本。为了让文本更加丰赡,我们又开始了访古寻幽之旅。在青年摄影家大树的帮助下,我们又开始了文物古迹的拍摄工作。那些原来在表格中安静的名字,在城乡的角角落落里安然静守。她们不曾等待我的到来,只是她们像这个城市的自编教材,给了一个自己子民了解过往的机会。那些蜿蜒巷陌里的烟火,那些青砖古屋间的风雨,那些雕梁画栋里的荣光,都是一个城市最为骄傲的记忆。很多时候,接待外地来的宾朋,人家一下车就会艳羡地说一句:这是一座很有气质的城市。这句话听多了却没有去认真想过,一直都当作别人客气的敬辞,如今细想想这句简单的话并不简单。
一句简单的话从一个来客的嘴里说出来,也许别人从未知道你的过去,即便是盛名在外的秦观、双黄蛋以及汪曾祺这些也不能给一个陌生人一个完整准确的城市形象。而一个人到了你的城市,告诉你这是一个有气质的城市,那一定是这个城市由内而外的气质感染了他——这种气质不仅仅是景点、是文物、是老街,更是充盈在日常生活之中、流淌在子民血液里、根植于城市基因图谱之中的文化。文化这个词很多城市都在说,很多人也常挂在嘴边,但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城市竟然“最文化”——哪怕是一个陌生人都能在她的日常之中读到这浓浓的文化气息。所以这个地方才成为多少年来人们的向往之地,才有千百年前的苏东坡多次来访旧友,有自宋代以降的文人辈出的盛况,还有来高邮老街里寻找汪曾祺先生所写市井生活的名家大师,才有了初到此地就油然起敬的那句最简单也最热烈的赞赏:这是一座有气质的城市。
为了寻找这些旧迹也不免辛苦,但是走过那些角落的时候让我深读了自己的城市,即便是远乡僻壤的一处文物,都是这个城市历史记忆中一个充满意趣的感叹号。当我们按图索骥从文本走向现实,又从现实将风景带回文本,那厚厚的申报材料已经不只是一套形制规整的书籍,而是一页页流淌着骄傲与温情的叹咏——它们不仅厚而且是重。每一个字,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分析,都在为一座城市做最为完美的表述。可以说那段日子对于我个人而言是极其幸福的,因为每天都在纸上与自己城市的过去对话,让人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修改《东方邮都 运河名城》专题片的过程中,大家都在感叹容量太小而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太多值得骄傲与表达的东西在证明着我们矢志追求名城的初心是坚定的,也暗示着我们必然抵达梦想之地的美好未来。专题片最后定稿的时候,琢磨关于高邮作为运河城市之一的重要性如何表达,一位成长于老城又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先生打了一个绝妙的比方:如果说三千多公里的运河及其遗产城市是一条项链的话,那么高邮的城池就是这条项链上最炫目的一颗宝石。
城市的荣誉是百姓的喜事,因为这地方是我们自己的名城,所以我自豪地说名城之名我们“与有荣焉”。我们过去有深厚的记忆,现在正安然居于此,也相信必然有值得向往的未来,这是一座城市给自己的子民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