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家就在岸上住

2016-12-02 00:00:00    作者:徐霞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唱“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家就在岸上住”,心里就曾有些自豪地想起自家门前的河流,感觉这条河流就是心里最大的河。家在水乡密布的河网之间,河流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物,但是对于一沟(现叫龙虬)大红桥下的波浪倒确实感到亲切和难忘,这条河也成为记忆的河,以至于我后来走到哪里心里都记着这条不再波澜壮阔的河。

离开了一沟大红桥,我到城里求学,听到的是运河的波涛。古老的运河水面无表情地流淌着,就像是历史不容置喙的神情,自顾自地往前流淌而去。可是对于一个乡下的孩子而言,我看到了大河之中的温情与诗意,多少个美丽的傍晚,一个人坐在落日余晖的运河堤上看着运河里船来船往。运河就像是一本大书,而那些来来往往的船舶就像是游动的文字,书写这南蛮北侉的腔调,南甜北酸的味道,南秀北雄的气度。有时候傻傻地想,要是能够偷偷地躲到其中一艘船上去,看一看几千里沿岸的风景一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可是,这也只是个孩子的想法,没有付诸实施,也许有些时候在念想里的事情才更美好。

所以,我们还在岸上住,过往的船只也还在水里走,各自安好地过着原本的生活。只不过在小城里生活,哪怕是经过这里的人都无不与这河相关,守着河流或者通过河流离开,抑或沿着河流到达,都是经过河流与一座城市发生了亲密的关系。

在城里读书的时候喜欢闲逛,城里也是河网流通的,这些河流就像是小城的筋脉一样,让城市灵动而生机勃勃——我后来发现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高明的比喻。把自己的城市比作一个人虽然亲切,但人毕竟总是要苍老的。这种感觉也总是从河流里看见的,那些曾经河水清澈的城河慢慢地浑浊、干涸甚至被掩埋而消失,只留下一些令人叹息的名字。就像是老人枯竭的血脉,让人觉得毫无生气。河流一下子似乎成为城市的负担,成为记忆中一个不愿提及的角落,“我家就在岸上住”似乎只能在歌声中寻找了。

不过水孕育了我们的城市,水滋润了我们的历史,我们自然不会忘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拯救河流成了这几年街头巷尾热议的大事。南北关、市河、马饮塘、东门大沟……这些被小城人珍藏在心里的水流一下子在现实里鲜活起来。其实,拯救这些河流正是拯救了我们的记忆,拯救了我们一直近水亲水的美好记忆。河水流淌,小城舒畅,人心怡然,历史的大路似乎也通达起来。一场大雪后的小城非但不阴冷,而满是瑞雪兆丰年的喜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批的消息像祥和的大雪一样覆盖在了每一个高邮人的心里。

杨万里到高邮,留下“城外城中四通水,堤南堤北万垂杨”的佳句,如今看来这些景色也不古迹难寻,而是随处可见地存在于小城的生活里。住在北澄子河畔的父母,常常带着孩子们在河边悠闲漫步。对,我们的小城也许富庶不及江南,壮阔不如北方,但惟有流淌不息的河流让人自豪“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是历史的河流,是生态的河流,也是幸福的河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