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运河堤上捡白果

2016-12-12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十一月二十六日,是入冬以来难得的一个好天气,天蓝云淡,风和日暖。上午看书,傍晚时分,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到运河堤上捡白果去。

这个念头也不是凭空而来,缘于我一周前回乡下看望父母。走近宅边的菜地,四棵于十年前栽下的银杏树,立于细雨里,盛装都已褪去,两棵雄树赤裸着枝干直指苍穹,两棵雌树上挂着的稀稀落落的白果在寒风中颤栗,一副无奈无助的样子。我觉得奇怪,白果早已过了采摘期,父亲为什么没有摘呢。

我问父亲。父亲回答,前些时天天下雨,不好摘,再说,摘了也没用,没人吃,也卖不掉,市面才两三元一斤,庄上长白果的人家多呢,没有一家摘。

父母都是九十以上的老人,我当然不能责怪他们没摘白果。临走前,走进菜园,树下撒满一粒粒黄色的白果。捡起一粒,抹去肉质种皮,一粒饱满的白果,窝在手心。父亲说,等天好了,我把白果拾起来。我不加可否地走了。

归途中,我想,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小时候,白果是玩具,染成五颜六色,或跳或猜,很是稀有。据说,三泰地区栽一棵白果树(银杏树)就能养老了。不知何时,白果树作为经济作物在我们这个地区栽植了,当时经济效益自是不错。怎么时隔没几年,白果的身价一落千丈,以至于让其自生自灭而无人问津。事实真如父亲所说,白果没用了,没人摘了。我一下子想到,运河堤上有一个银杏林,前些年,于白果成熟时,常有人偷着采摘。今年,是不是也如我家菜园里的白果“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车停在运河二桥下。走到高邮湖边,余霞成绮,碧湖如练,高挂篷帆的渔舟安然地泊于湖心,一幅绝好的珠湖渔歌唱晚图。人在那样的环境里,是安闲的、惬意的。如果不是因为捡白果,自然不会生出丝丝不快。

折转身,走进银杏林。仰看树巅,有串串白果毫无遮掩地挂着;俯看树下,地面上,草丛里,到处都是白果。我掏出方便袋,一粒一粒地捡起来。直起腰,两个十岁八岁的女孩正看着我,小的用手指着,不知对大的说什么,大的举起手机,对着我拍照。我想,她们也许在说,这老头在干什么?我直起腰远远望着她们笑笑,继续捡起来。一小时不到,竟捡了满满一方便袋。那地上树上的白果,不要说一个人一小时,就是十个人十小时,也捡不尽,摘不完。天色已晚,只得驱车回家。

一到家,便将捡来的白果倒在水桶里用水泡。父亲曾对我讲过白果从采摘到打理成型的过程。

妻子回家,问,家里怎么有异味?我将去运河堤上捡白果的事告诉她。妻子走近桶看了看,什么也没说。

星期天一早,我就起床收拾白果,挤去包裹在白果外层的肉质种皮。毕竟是冬天,水冷钻心,掺了点热水,再挤,越挤情趣越浓,兴致越高,早饭也顾不上吃,也全然不顾肉质种皮散发的臭味,心里洋溢着收获感。整整两个小时,才完成第一道工序。按父亲的做法,再用水泡泡,捞起晒干就行了。我觉得不行,肉质种皮去后,白果上还有粘液粘着,手感很不好。我自创一种方法,用食用碱水泡。泡了一小时,用清水反复冲洗。色质淡橙色、大小不一的白果,足足有三斤,让我很开心。

中午妻子回家,一顿埋怨,家里弄得臭哄哄的。她问,这些白果弄回家干什么?

我回答不上来。如果是吃,骨质种皮(果仁的硬质外壳)怎么处理?白果是个好东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记载: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我总不能为了几斤白果买一台剥壳机吧。如果是把玩,三五粒足矣,要这么多干嘛。如果出售,卖给谁,三两块钱一斤,才五六元,花了近一天时间,划算吗?难怪村人们不采摘白果。

对于这几百粒白果,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我只是觉得,对于大自然的这份恩赐,糟蹋了,太可惜。

刚写完这篇文章,看到微信群里微友转发的周桐淦先生的《银杏·院士·邳州》一文。周先生介绍了南林大校长曹福亮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与邳州开展校市合作,发展银杏产业。二十多年时间,邳州已经成为全国银杏产业的龙头老大,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形成了种苗栽培、银杏加工、休闲养老、保健养生之完整的产业链。在我们这儿几乎是废物的银杏,在邳州却是宝贝,连腐烂发臭的肉质种皮也制成了药物,用于畜禽疾病防治。正应了一句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有机会,应该到邳州看看那“冲天香阵透邳州,满城尽披黄金甲”的壮观而美丽的场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