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8 00:00:00 作者:胡慧敏 来源:今日高邮
看到《咏而归》这个书名,你或许会联想到《论语·侍坐篇》中曾点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你当然不会想到这是一部描写殡葬行业的小说,只有看过全书以后,才明白此中有深意。正如小说的扉页上写的话:“即使是最后,生命也可如沐春风。”
我对王树兴老师的小说有天然的亲近感。不管是之前的《国戏》《裙带关系》,还是现在这本《咏而归》。他的小说都是以他的家乡高邮为地域背景。高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环境与气息,我的家乡都与之十分相似。福克纳说他一生都在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作家写他熟悉的领地,文字便可飞扬,笔下生辉。我的心中有三个高邮,一个是汪曾祺的高邮,一个是王树兴的高邮,一个是我去过的高邮。
“殡葬”这个词对我来说有些陌生。去年夏天,我在扬州。那时安庆土葬改革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我与一高邮乡下的朋友谈及此事,他对我们家乡这种落后、封建的做法,难以理解。
我生性是爱热闹的人。打小,碰到乡下的红白喜事,喜欢去凑热闹。土葬风俗的繁复,我不觉得是对死者的尊重,对生者倒是一种煎熬。尤其是碰到夏天,尸体要在家中停放半个月到二十天。请道士做七,关灯。儿、媳不能出家门,需经常下跪。哭,也是一种学问。那些平日对老人不孝敬的晚辈,哭得花样百出。我每每看到,不以为意。村里的老人,在自己五六十岁的时候就准备棺木。力争选好的木材,选好的制作师傅,选贵的价钱。他们可能活到八十岁、九十岁,棺木就在家中与之陪伴几十年。人死后,如果家中没有备好棺木,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棺木就是人死后的床,坟地就是房子。请风水先生选一块好的坟地更是重要,觉得那样,死后会荫庇子孙。送葬更是讲究“场面”,乐队一路演奏流行歌曲,爆竹声声,哭声遍地。“八仙”抬着棺木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他们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现在没有年轻人做这种事。一圈下来,亲属折磨够呛,当然也买得安稳。老人离开得未必清净。
“忌讳与死亡有关的一切是人的常。”《咏而归》的开篇如是说。我们太容易“联想”,太会“放大”。小说中的荀西宁也是这样,“殡仪馆一度是我非常惧怕的地方,不愿提,不愿想。”常人的观念、心理的障碍、世俗的眼光,容易让人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萌生退意。当你接触了、了解了,以致当它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以后,会喜欢上它,离不开它。“这里的一段工作,是老天厚爱我,使我如此贴近生死,了悟生死。生对我来说,难为过我,曾经寡淡也曾经丰盛,它们给予了我的,也会适时再拿走。”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去急于求成的事。”生得漂亮,死亦可欢。我们不能左右生死,但生死之间的旅程可自行把握。“慢慢的走啊,欣赏啊!”参透生死,也是一件不必去急于求成的事。每个人生阶段,做好自己的事。对人多一份宽容,对原本忌讳的事多一份理解,便会在适当的时候,懂得。
有天晚上,和我大学的英语老师吃饭。他告知我,这两年不快乐,抑郁了。我说,我刚看完一部小说《咏而归》。给他讲了小说最后,荀西宁置死地而后生的感悟。不好的时候,再退一步,退两步,让它到谷底,然后重新来过。这是我看《咏而归》的一个领悟!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身边的人离开我们。我们不只要在那样的时刻,才对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产生敬意,过了便遗忘。希望能把这样的时刻,一个个串联起来,连成一条线。让我们,让我们这个社会,对这个行业产生起码的尊重。这也许是《咏而归》这本书告诉给读者的。
读《咏而归》,最让我感伤的,是那些还没来得及绽放的生命,随即零落。大旺殡葬馆的殡葬工,通过他们的专业技术,让母亲看到孩子的时候,孩子是完整的、安详的。这,至少让她能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回忆。
我感佩于窦亚的职业选择,更感动于他和西番莲温妮的短暂爱情。如夏花般绚烂,若秋叶之静美。我当然希望窦亚很快会好起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爱情,他一定会好的。
《咏而归》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不管你与殡葬行业有没有关联,无论你对这个行业产生着歧视,抑或你的人生正在遭受着痛苦,或一切顺遂,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
太阳初升,或日暮西沉,都是人生的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