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听扬剧的日子

2016-12-19 00:00:00    作者:周扬    来源:今日高邮

吃完午饭,不知道哪家在听扬剧,我也跟着听了一中午。只是声音远远近近,间或还夹杂着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我仔细听了好一会儿也没能听清楚,唱的是《安寿保卖身》还是《秦香莲》,倒是在咿咿呀呀的调子中回味起那些听扬剧的日子。

我的外婆身体不好,靠挣工分过生活的日子里,常会通过参加大队里组织的表演来代替体力劳动换工分,用我外公的话说,是个唱小戏的。所以大概是骨子里有那么点基因,跟同龄人比起来,我算是比较喜欢听扬剧的。起初也不太听得明白戏里的人唱的是个啥,只觉那些调子悠扬婉转的蛮好听。

在精神生活十分贫乏的那些年里,有线喇叭是每个农村家庭重要的娱乐工具,那里头可不仅仅只有天气报告(预报),还有好多好听的歌曲,更让人欢喜的是每天都可以在那里头听戏。我是奶奶和大姑妈带大的,有一年奶奶半夜接牛尿被牛踩伤了手,我便跟着大姑妈睡了一个冬天。每个赖床的早晨,我一边听着墙上小喇叭里唱戏,一边使劲往被窝里钻。姑妈就不停地催促:快起快起,戏都快唱完了。我便再往被子里缩缩脑袋,央求着姑妈:再等等,就一会儿,听完戏就起。姑妈便也由了我去,继续忙活去了。我就缩在被窝里听着小喇叭里唱《珍珠塔》,唱笑死人的《王樵楼卖豆腐》……每次听到《血冤》里那个女演员略带凄厉地唱:“这强盗我哥哥认识,我嫂嫂认识,我也认识,你……你你你,不认识……”我总是莫名地害怕,不由得拿被子捂着耳朵。

等长大一些,家里有了唱片机,爸爸买回来的唱片除了龙飘飘的歌曲,就是清一色的扬剧,各种剧目都有,妈妈尤其爱听。许是遗传了外婆的基因,妈妈也会唱戏,那些传统剧目里的每个唱段她都会唱,所有唱词都记得滚瓜烂熟。她至今还会骄傲地说,那时候胡琴一响她就知道是哪部剧的哪一段,张口就来。而我似乎没有遗传到外婆和妈妈的戏剧天分,听倒是爱听,唱嘛,用妈妈的话说,一唱戏就左嗓子。尽管如此,我还是记住了好些剧目里的唱词,比如“一更里磨豆腐,什么东西来吵闹啊”“呀,尼姑庵里怎么有小孩啊”,还有“劝娘娘莫伤心,人死不能再复生”等等。

小时候听戏也看戏,只是机会很少有。那个时候镇上的小剧场里,市里的剧团会来演出,一年也没三两回,每每都一票难求、人满为患。像妈妈这样的戏迷必然是要去的,只是不常带我去,大概是觉得小孩子听不懂,人多带孩子也不安全。当然我也不是一次机会没有,有一回妈妈就带我去了,跟四舅母一起。四舅母家住在镇子上,一场戏从头到尾她不停地跟我说:晚上别回去了,跟四舅母睡吧?我盯着戏台上看,被演员漂亮的戏服和扮相吸引,起初还知道说“不要”,不知不觉就随口答应了。结果一散场,妈妈前脚走我后脚就哭着追,天还下着雨,着实让四舅母又急又恼,边念叨“这孩子,不是说得好好的嘛”,边拉着我去追我妈。许多年过去了,那个戏院散场的雨夜我一直记得,因为那是我头一回在剧场里看人唱戏,头一回看到舞台上的演员有多么美,也是唯一一次那么焦急地找妈妈——或许那时我太小,害怕被丢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在乡镇广电站工作,乡镇自办台固定在每周五播放扬剧,我就负责这项工作。那时我已多年不怎么听扬剧,这便又重新开始了听扬剧的日子。再听扬剧是看着碟,唱词都在屏幕下方,于是很多小时候没听明白的地方都清楚了,也知道我零星记得的那些唱词分别出自哪部剧,终于知道我喜欢听的那段“三年前姑母娘嫌贫爱富……”是《珍珠塔》里的《方卿羞姑》选段,《安寿保卖身》又叫《牙痕记》……转眼这便又过了好些年了。

说实话,我其实算不上是个扬剧戏迷,我只是喜欢听听而已。我总觉得,即使我并不甚了解扬剧,它仍然一直在不知不觉中伴随着我,它根植于我过去的所有岁月中,回荡在我的每一寸回忆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