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插队”第一天

2016-12-19 00:00:00    作者: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1969年1月19日是我永远不会忘却的日子。从这天起,我的身份开始了彻底的改变。经1965年9月至1969年1月的三年零四个月,带着初中一年级不到的文化程度,从1968届初中毕业生变成了插队知识青年,农民称之为“新农民”。从此,我做了十年“知青”。

那天早上,我带着随身行李赶到学校,学校组织了下一届的新生敲锣打鼓欢送我们下乡。几个月前,我们在校门口刚送走了1966、1967届初、高中毕业生。我们是“老三届”中最低的一届。

我们的队伍从学校步行到船码头。码头红旗招展,十多条大木船一溜排在河边。码头周边早已聚集了众多的知青家长。家长们在孩子到学校集中的同时,把行李、箱子等大件运到了码头,他们在为孩子们做最后一刻的事情,尽最后一份的义务。队伍到了,家长们忙迎上去,帮着把大件运上指定的木船。忙碌半天,分手的时刻到了,船上的高音喇叭反复喊话,要同学们上船。岸边,大人孩子手牵手,叮咛再叮咛,嘱咐再嘱咐。知青们脸上充满着兴奋,洋溢着笑容;家长脸上更多的是不安与隐隐的忧虑。这种不安和忧虑,那时的我们看不到也体会不到。终于,船队出发了。

别了,高邮古城;再见了,亲人。船行出了好远好远,家长们的手臂还高举着、摇晃着……

每条木船可坐三十人左右,船上没有座位,大家在船仓、甲板上找个地方能落下屁股就行,有的就坐在自己的背包上。船队在一条小火轮的拖动下缓缓前行,看着船外荒凉光秃的树木,看着沿途向后缓缓移动的景物,忽然不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传染来,同学们都默不作声。临近中午,大家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过了好长时间,不知从哪条船上传来了歌声,不一会,歌声就此起彼伏了。60多里水路,船队爬行了近8个小时才到甘垛公社的粮站码头,已是下午近五点,天开始打黑影了。

下船,整队步行到公社会堂,由当时的公社文教负责人主持,带领全体知青举行“请示”活动。所有人面对毛主席像,挥动着毛主席语录……一番冗长的仪式后,公社领导致欢迎辞,宣布哪一组到哪个大队哪个生产小队,要求各生产队把知青安全带到。接着,公社代表发言,知青代表讲话表示决心,说得最多的是“广阔天地炼红心”,喊得最响的是“扎根农村一辈子”。我们这组分到沈团大队第三生产队。

天已黑尽,还要赶路,早已守候带队的社员带领我们上路,大件上船从水路走,人步行。第一个人双手捧着一幅学校送的《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后面的人每人一手拎着物品、一手挥举着《毛主席语录》列队出发。走在乡间的路上,说是路,其实就是宽宽窄窄的田埂,没有月光,田埂两旁是模模糊糊、茫茫一片的水田,大片水田隐约反射出冰面的光亮。走了四五里路来到村口,响起了炮竹声,我们连忙高呼口号: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谁知喊了一阵,领路的社员笑着说:这是四队的人,见我们就放炮仗,三队还在前面呢,让他们放吧。又领着我们往前走了一段。到了,我们又激动地喊了一阵口号。

为了迎接“新农民”,生产队办了几桌饭,还干了鱼塘,烧了大麦酒,当天全生产队每户一人来吃饭喝酒。说是迎接“新农民”,可“新农民”来得太迟,晚饭已吃过了。见到我们,生产队长、会计等干部招呼我们坐下吃饭,饭还有,菜没了,只有些菜汤和剩下的大鱼头。好在我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不计较饭菜。大家吃了来农村的第一顿饭,吃得很香。

饭后,大队党支部王支书来了,他向我们介绍了生产队的各位干部,介绍了给我们配的辅导员。生产辅导员是生产队长王福海,生活辅导员是大队妇女主任姜翠香,政治辅导员是大队贫下中农协会主席王文高。

生产队长说,明天“新农民”休息一天,到公社买粮、买油,领农具和生产资料。这两天的饭请姜主任给你们做,到菜田弄点黄芽菜来。我们感到一阵温暖。

当晚安排住在临时为我们准备的宿舍,是一家社员的空房子。三张床,两人一铺,正好。床上已铺了一层厚厚的新稻草。于是大家赶紧打理床铺,收拾安顿各自物品,洗漱睡觉。上床睡不着,看着草房的屋顶,还有新安的电灯,闻着身下柔软的稻草香,在兴奋和莫名的不安中度过了这一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