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新年前夕,我格外想念母亲

2016-12-26 00:00:00    作者: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12月31日,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于我来讲,却有着更加特别的意义,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多年来,每逢新年前夕,我总会格外想念早已故去的母亲。

76年前的12月31日,我出生于苏北里下河深处的一个名叫南荡村的地方,我家周围的村庄有北荡、姜港、北港、董潭、草王等,单听这些村名就会让人感受到茫茫水意。至今留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童年印象是,离开船无法远行。与闭塞结伴而行的必定是贫穷落后。十岁时,父亲带着我乘帮船去了一趟30多里外的兴化城,我第一次惊讶地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繁华热闹的地方。我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却有着超过一般农妇的见识,她从我自幼喜欢看书、听故事这些细微爱好中,认定我有希望向前发展。于是说服我父亲,在我12岁那年送我到离家十多里的临泽镇插班读小学六年级。从那时开始,我就离开农村,一步一步读到大学毕业,并一直走到今天。

曾经看到过一个资料说,在近现代中国城市人口中,超过80%的家庭,只需上溯三代、最多到五代,就一定会发现这个家来自乡村。有人质疑这结论的准确性,但我深信不疑,并因此恍然大悟,怪不得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库中,有“故乡”和由此衍生的“乡愁”。

我的儿和女小时候曾经几次随我回老家看望过爷爷奶奶,对“南荡村”留有星星点点的印象。前年清明节,我下决心率领全家老小回老家扫墓。我深层次的想法是,让孩子们认祖归宗。一直在城市生活长大的、正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就读的孙男、孙女,闻讯欢呼雀跃。他俩只是在大人闲谈时偶尔听说过南荡村,从来没有去过,一点印象都没有。他们高兴,是因为可以从紧张的学习中暂时解脱出来,能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去乡村旅游。

一直坚守在故乡的弟弟为我全家回乡扫墓作了认真的准备,他与弟媳早早就守候在村口,等待从省城开车回来的大哥一家“城里人”。弟媳依据乡村风俗,折叠了大量纸元宝在父母坟前焚烧,全家人在父母坟前静立默哀,行礼如仪。就在扫墓结束、弟弟领着我们大家准备去吃午饭时,我忽然悲痛难忍,说不出一句话,举步艰难。正在忙不迭地用手机争拍乡村美景的孙男孙女,迅速赶过来吃惊地看着我,他们不明白平日开朗乐观且风趣可亲的爷爷此刻何以泪流满目。细心的女儿早就注意到我神态的变化,她对孩子们说,我们都先走,让爷爷一个人在祖父、祖母坟前再待一会。

我跌坐在父母坟前,脑海中往事如潮:母亲生养我的第三天到河边洗尿布晕倒在码头上;我长大开始读书后,她说服父亲节衣缩食,下决心送我出外求学,她说:养儿不读书,等于养条猪;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家中经济情况刚刚有所好转,母亲却因突然事故双目失明。邻居们劝她上城随我生活,认为也该享享福了,她坚决不同意。她说,孩子才工作,才成家,我一个瞎眼老太婆去了,叫他如何安心……

母亲啊,凡事临头,她总是设身处地为我想着一切!

父母的坟墓是建在村里统一规划的公墓地上,两位老人家的墓地周围有我熟悉的亲友葬在那里。特别让我难忘的是,我的十多位儿时曾经一起捉鸟、捕鱼、掏蟹、弹玻璃球、玩泥巴巴的好友,因为贫穷、疾病等原因,大多没上过学,少数人仅读一两年私塾,以后就在贫困的日子中挣扎,有的甚至都没有成家,就匆匆走完了艰难短暂的一生……

看到他们简陋的墓碑,我无法不心痛,并因而更觉得母亲于我恩重如山。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