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4 00:00:00 作者:韦志宝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创新工作室没有像许多创新工作室一样,以学科带头人的姓名来命名,而是冠以“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的英文缩写QC,叫做“QC创新工作室”。
我的创新工作室比较实用。公司在乡镇供电所建立创新工作室的想法由来已久,最终决定建立创新工作室的动力还是缘于星级乡镇供电所建设,每个四星级乡镇供电所需要建立两个及以上特色场所,有了不少创新成果而没有创新场所的我成了首选目标。我对于创新工作室的布置,不追求场所的大气,不倾向于外表的粉饰,力求因陋就简,节约成本,通用实用。公司领导充分尊重我的意见。我将原来的办公室一分为二,外面仍然作为办公室,里面作为创新工作室。中间用铝合金隔断,留有一扇移动门,这样办公室和创新工作室就有了很明显的区分。创新工作室室内布置也很得体大方,一块印有“学习的园地、创新的载体、交流的桥梁、发展的平台”20个大字的牌子,诠释了创新工作室的性质、功能和意义。还有四块上墙的资料牌子,分别是创新工作室的前言、简介、制度和成果一览表,充分展示创新工作室的历史成绩、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向。室内放置一个文件橱,上层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历年来获得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证书奖牌和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型专利证书。下层陈列着历年来创新成果的实物或实物模型。我不喜欢张扬,这样的设计并非我个人意愿,而是出于展示成果的需要。过去的荣誉并不代表明天的辉煌,明天还需要我和我的团队继续努力,这才是我所理解的建立创新工作室的本意。
我的创新工作室离不开团队的支撑。没有建立创新工作室之前,我们就建立了创新工作团队,从2012年10月底成立QC小组算起,至今已经四年时间。我们本着创新求发展的目标自愿走到一起,平时相互坦诚、信任,在创新过程中相互配合、支持,结成友谊,汇聚力量,破解难题,共同进步。团队成员都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由于长期奋战在农电生产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不仅登杆作业、故障抢修、装表接电等技能操作十分娴熟,而且CAD制图、QC工具也是运用自如。自团队组建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每位团队成员的特长和作用,以解决农网运维薄弱环节为己任,激发创新热情,挖掘创造潜能,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每年都能研发一两个创新成果,并在乡镇供电所推广应用,为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服务。我坚信,有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人、财、物得到了根本保障,团队成员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心情更加愉悦,会激发很多的灵感,给创新带来更多更好的意外收获。
建立创新工作室并不是我的初衷。我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纯属个人爱好,也是为了能多挣一点奖金,好好地享受生活。有些事情就是这么怪,当你迫切需要的时候,它从来也不会钟情于你;当你不去想、不敢想的时候,它却悄然而至。我的创新工作室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它的降临,我没有丝毫惊喜,倒是平添了些许愧疚、些许压力。我没有显赫的身份,农电工一枚,虽说是个地地道道的高中生,走上工作岗位也进行了学历再教育,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专业技能难以与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媲美。只是搞了一些小改小革,也没有太多的科技含量,创新成果的深度、广度远远落后于他们。有了QC创新工作室,等于把我上升到与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相提并论的高度,面对强手如林的一支支创新团队,我心理压力倍增。当然除了有一定压力之外,还增强了我的信心,鼓舞了我的士气,鞭策着我将“三农”服务、农电企业发展、创新团队的任务使命与个人的奉献追求相统一,更加激发从事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