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6 00:00:00 作者:侍广法 来源:今日高邮
星期日,携妻带儿回官林村看望住在老家的父母,母亲在门口接着:“从甘甜路回来的呀?”
“叫甘临路。”妻在一旁纠正道。
“晓不得 ,他们都叫甘甜路。” 母亲委屈地嘟哝着。
是的,母亲叫得不错,应该叫“甘甜路”。
乡亲们盼路盼了几十年了。官林村三面环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村民正常出入,上街购物,下田干农活,皆以水路为主。唯一称做路的是一条沿着河边、由纤夫们踩出来的羊肠小道。乡亲们出门办事,婚丧嫁娶,探亲访友,极其不便,走出村的人皆怕回村来。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有了一条通往乡政府所在地、宽2米的土路,乡亲们叫做“红旗路”。因没有钱架桥,乡亲们依然走羊肠小道, “红旗路”仅仅是个聋子的耳朵——摆设;后期才架起了桥,在路面上撒了一层薄薄的沙石,成了公路,乡亲们出入稍微有点方便。但就是天不能下雨,下雨不能行走,车轮塞泥;天晴后,公路成了一条长长的似栽山芋的地垄,中间高,两边低,路面坑坑洼洼、高高低低,只有高车轮的三轮车才能在上面行驶。乘坐这种车,准把你颠个半死。这条路差点毁了我堂弟的一桩婚事。那年在外当兵的堂弟回家探亲,城里有个姑娘来访亲,要坐车才能来到村里,一路上三轮车把姑娘额头上颠碰出两个血包。她刚下车就要回家,我婶娘左哄右哄,承诺在城里给他们买新房,才肯留下来坐坐。唉!这“绝八代的路”哟——
这样的路不仅是条坏人好事的路,还是条送命的路。2004年本村一村民,在田间劳动时,突发脑溢血,只好叫了路边的高轮三轮车,摇摇晃晃送到镇上。刚到医院,人已不治而亡。医生说,早来半个小时就好了。乡民们都在叹息,何时才能有一条好路呵!
在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出资,在官林村村东,铺就了一条宽二十米、南起甘垛北至临泽的沥青公路,命名“甘临路”。“甘临路”的建成,极大方便了村民出入行走。同时,家乡的水产品能够及时顺顺当当销往全国各地,鲜活的水产品才能有竞争力,才能有好的价格。难怪墙上的标语写道:要得富,先修路。水产品价格上来了,乡民们生活条件好了,走在路上,笑在脸上,甜在心里。村里又多方集资,建了三条通村路与“甘临路”连接起来。逢年过节,官林村热闹非凡,在外打工做苦力的、办企业做老板的,都开着各式各样的车辆回家,车辆一直开到家门口。因出行方便,回家的次数多了,不见了唉声叹气,常听的是“家来了”的亲切问候,常闻的是厨房里飘出的菜肴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