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6 00:00:00 作者:薛 丰 来源:今日高邮
中秋一过,抓住这美好光景,奔赴长沙。到这里已经五点多钟了,下班的路上非常拥堵,大巴车走走停停,得以慢慢地观看这座城市。经过长沙火车站,我留意了一下,站名用毛体集字,远远看上去,车站主楼像一个长长的盒子,上面驮着高耸的钟楼,为来来往往的行人把控时间。钟楼上的“红辣椒”体现了长沙人爱吃辣椒的符号元素,同时也传播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火苗朝上,又象征着“风平浪静,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行驶在宽阔的双向四车道湘江一桥上,桥体与周围的山水相称应,不啻是一个优美的景象,仿佛从岸边自然生长出来,远望好似搭在山与水之间的琴弦,夜幕降临下,与华灯交织,奏响了美妙的人间小夜曲。这一车旅客以建筑人为主,出于职业习惯,难免会谈论起桥的构造、材质、承重、感官,甚至于它的隶属关系等。冷硬的钢筋、粗砾的沙石历经打磨成为新的载体,使这座混凝土双曲拱桥,展现出坚韧而又优美的身姿。当时,参与到造桥行列当中的有许多自愿做义工的普通市民和学生,如今,行走在自己曾洒下汗水的地方,心中的那份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垂钓的人已经收了工,浅蓝色的灯光折射在渔具上,随着脚步的晃动,一下一下地泛着白。
来到橘子洲头,一大片植物在路灯的照耀下,忽闪忽闪地在绿与黄之间变幻。汉唐时,这里因大量种植柑橘而被称为橘子洲,后经过改良栽种了罗汉松、银杏树等。路两边的橘子树、柚子树上的果实招摇地挂着,唾手可得,有的表皮还泛着青,看得多了,两颊便生津。往前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巨大的白色雕塑,它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形象,像体全身长83米,宽41米,高32米,分别有所指——毛主席享年83岁,执政41年,在这里创作《沁园春·长沙》时正值32岁。
在这个北纬30度的神秘地方,耳闻目睹哭嫁和唱山歌的风俗。十四五岁的女孩子立于寨子口,以一颗待嫁女儿心,把对父母的感恩、兄弟阿姊的情谊,全身心地倾注于自己的歌声里。都是声情并茂的即兴哭唱,唱中有哭,哭中带唱,唱哭了山河,使草木唏嘘。每年三月三或六月六,青年男女整装以待,男左女右,互对山歌。
张家界原本为大庸县,是古庸国所在地,1990年之后才改名为张家界。它被推往人们的视线,还得感谢画家吴冠中。有一次他去湘西写生,误闯误入一座隐秘的大山,为这片意外邂逅的茫茫林海深深入迷,回去一发不可收拾,写下了一篇文章《养在深闺人未识》,使这里声名鹊起,才让更多的人饱览到张家界山水之绝美,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原本。这里以石英砂岩的峰林著称,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地壳运动,产生如今极其罕见的怪石林立的自然景观,也演变成现在兼具黄山风情和桂林山水之秀美的独特风貌。站在两分钟的观光电梯里,如此靠近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悬崖峭壁,人还有什么不能虚怀若谷一点呢?仰视长剑出鞘、直逼云霄的山峦,有的被大片不均的植被覆盖,就像立起来的沙洲。似雨非雨天,雾锁山头山锁雾,云入梦里梦入云,大山的刚毅雄姿又平添了几分柔美与娴静。看远处,那一座座神秘城堡般的山头,是哪个桀骜不驯的浪漫王子,隐藏于这仙境之中?让人无限遐想。
到湘西,不得不提一位地标式的人物,那就是沈从文先生。他奉献了一部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说和散文,散发着恒久的魅力。虽然这次我未能按沈从文文集游走,去触碰一下湿淋淋的缆索、穿过深翠逼人的竹篁、蹲下身捧一捧有刺刺边的虎耳草,只能在舞台上的《翠翠》中,回味边城故事,但沈先生醉心于展示人性之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故事和边城乡情,像花瓣一样开放在我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