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文游雅集之文

2017-01-06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文游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高邮的著名古迹。《舆地纪胜》卷四十三,文游台,“在军城东二里,旧传东坡、王巩定国,孙、秦诸公,及李伯时尝同游论文饮酒,因以文游名之。伯时画为图,刻之石。”明清两代《高邮州志》,叙及文游台时,亦有相似的记载。

这一文人雅集之事,历代存有争议。邑人王敬之亦言:“说者以《淮海集》及《东坡集》无诗可据为疑。”既有雅集之事,岂无雅集之文?王氏点出了问题,可惜未能深究下去。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讨。
文游雅集,苏轼是一个关键人物。清人王士《重修文游台记》云:“昔苏长公生宋盛时,以文章名动天下。试馆阁为侍从之臣,游列大藩,天子至以宰相器之。……考公平生踪迹,多在江淮。又尝与孙莘老、秦少游、王定国辈游处最善。而孙秦二君子者,皆高邮人,故邮乐得而显。而文游台在城东北里许,即公与三君子所尝游眺者也。” 故而,其时间点当以坡仙莅邮为依归。纵观苏轼一生,至邮并会友人者,凡五次。
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杭移知密州,道经高邮。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卷十三:“在高邮,吊邵迎(茂诚)之丧,为其诗集作序。”“在高邮,晤孙觉(莘老),读秦观(少游)诗词,盛赞之。觉出杜叔元(君懿)所蓄许敬宗砚。”时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罢徐州,移知湖州。《苏轼文集》卷十二《秦太虚题名记》:“自徐州迁于湖。至高邮,见太虚、参寥遂载与俱。”依《苏轼年谱》序其时间,乃当年四月中旬。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移汝。《苏轼诗集》卷二十四自注,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携杜介于扬州竹西访庆老,别择公。离扬州转淮泗,当是次日,也就是十四日,随行至高邮可考者有杜介几先、徐大正得之。《苏轼文集》卷一百七《名西阁》注:“元丰七年冬至,过山阳,登西阁,时景繁出巡未归。”是年冬至日,为十一月二十二日。扬州至高邮水程二日,高邮至山阳水程二日。以此推之,苏轼一行,当于十五日晚抵邮,二十一日晨乃启程赴山阳。在邮与会,可考者有秦观、陈直躬等。
元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衔出任杭州太守,六月初八日抵达高邮。晤知军赵晦之,为之作《四达斋铭并引》。
绍圣元年(1094)五月,苏轼定州移英州。过高邮,与孙升(字君孚)相会,作《过高邮寄孙君孚》诗相赠。
文游台,文游雅集,既以文游为名,秦观秦少游断无缺席之理。苏轼五临高邮,秦观与会惟元丰间两次。志书所言文游雅集之事,当系元丰七年。宋人曾几《文游台》诗:“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笔银钩人唱酬。”诗中所道,在时令上亦与元丰七年合。
1990年版《高邮县志》:“元丰七年:苏轼路过高邮,与秦少游、孙觉、王巩在泰山庙后台上把酒论文。广陵郡守在此处题名‘文游’,著名画家李伯时作图刻石,以为淮名胜。”此载也,非无本之论。
秦观师从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一起,并称为“苏门四学士”。苏氏一门,既是师生,也是挚友。“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一首《别子瞻》,道出了秦观对师长的由衷仰慕。
苏轼对秦观这位得意弟子,亦是格外看重。叶梦得《避暑录话》:“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赞,岂特乐府。”元七年,苏轼在《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中坦承:“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与之密熟。”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放还,往来于金陵,以及真、扬、润、常之间,自夏历冬,秦观数度相随从游。《苏轼文集》卷五十二,“见舣舟竹西,不过更三两日必至,必能于冬至前及见公也。……迟见之意,殆以日为岁也。”对于东坡的行程,秦观了然于心中,并先期返里迎接。先生北上赴淮,亦预知并期待必经之路上的高邮聚首雅集。
《秦谱》:“先生以小像寄苏公索赞。公舟行至竹西,报书,寻为先生作赞。” 《苏轼文集》卷五十二,“传神奇妙之极。赞若思得之,当奉呈也。余非面不尽。”文中“传神奇妙之极”,系指秦观寄达的小像。《苏轼文集》卷二十一,《秦少游真赞》,“以君为将仕也,其服野,其行方。以君为将隐也,其言文,其神昌。置而不求君不即,即而求之君不藏。以为将仕将隐者,皆不知君者也,盖将挈所有而乘所遇,以游于世,而卒反于其乡者乎?”这是一篇将仕与将隐,出世与入世的妙文。此时的秦观,尽管还在科场打拼,宦途并不明朗。但坡仙却以过人的眼力,把住了秦观之神,准确预见了其一生都在用世与出世之间徘徊的矛盾心态。东坡本人也很得意、很在意这段文字。在《与秦太虚书》中说:“传神奇妙之赞,苦思得之。”
两文相互印证,可知赞文乃是应秦观请求而作,也可以说是学生给老师布置的一道命题作文。赞文的构思成文,当在抵邮之前,并在高邮面达秦观。以此论之,东坡《秦少游真赞》,当是文游雅集之首文。
《苏轼年谱》卷二十三,元丰七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三日间,“题徐大正(得之)闲轩诗。大正舟从数百里,别于淮水之滨。”《苏轼诗集》卷二十四,《徐大正闲轩》:“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知闲见闲地,已觉非闲侣。君看东坡翁,懒散谁比数。形骸堕醉梦,生事委尘土。早眠不见灯,晚食或午。卧看毡取盗,坐视麦漂雨。语希舌颊强,行少腰脚偻。五年黄州城,不踏黄州鼓。人言我闲客,置此闲处所。问闲作何味,如眼不自睹。颇讶徐孝廉,得闲能几许。介子愿奉使,翁归备文武。应缘不耐闲,名字挂庭宇。我诗为闲作,更得不闲语。君如汗血驹,转盼略燕楚。莫嫌銮辂重,终胜盐车苦。”施注:“徐大正,字得之。因其兄君猷守黄州,始从公游。”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三《徐大正传》:“字得之,瓯宁人。尝赴省试,过钓台,题诗曰:‘光武初从血战回,故人长短论诗才。中宵若起唐虞兴,未必先生恋钓台。’苏轼见之,遂与定交。”依《苏轼诗集》,序其前后文次,《徐大正闲轩》当作于此间无疑。
又,《苏轼文集》卷二十一,《秦少游真赞》后接《徐大正真赞》:“贤哉徐子,温文而毅。儒不乱法,侠不犯忌。求之古人,尚论其世。登唐灭汉,三国之士。我非北海,安识子义。愿观伯符,揽戟为戏。”
《淮海集》卷六《徐得之闲轩》:“建安自古多俊髦,徐子磊落尤其豪。论兵说剑走湖海,身勤事左无所遭。绿林五校已屠脍,黑衣三卫羞徒劳。归来故山便卜筑,脱弃万事轻鸿毛。横前涧水漱哀玉,傍舍老枥藏飞猱。山蔬何用梁肉,鹤氅未必输青袍。追寒弄月有真意,慎勿轻语传儿曹。”
《淮海集》卷三十八《闲轩记》:“建安之北,有山岿然,与州治相直,曰北山。山之南有涧,涧之南有横阜。背山而面阜,据涧之北滨,有屋数十楹,则东海徐君大正燕居之地也。其名曰:闲轩。”终秦观一生,未涉足过闽地。记文极尽周至,有如亲历,非面晤详陈者而不能为。秦徐两人的交集,就现存的资料来看,当在元丰七年的从游苏轼。徐大正闲轩归来,索句于东坡,乃有《徐大正闲轩》与《徐大正真赞》。经由苏轼的居中媒介,求记于秦观,乃有《闲轩记》与《徐得之闲轩》。在某种意义上说,秦观的闲轩诗、记,不仅是应合友人的约请,更多的还是尊奉师命,当视为恩师示下的颇具份量的考试。而秦观也的确不负所托,将过人的才华融入到了这篇传世作品之中。“君将归而老焉,而求记于高邮秦观。”在这里,“高邮秦观”,不仅表达笔者的乡贯,也是记文写作的地点。在自家门前呈文恩师,指点品评,并延引于群朋,乃助兴雅集之乐事。
详观苏、秦诗文,虽然是同表闲轩,但立意与行文的迥异是显见的。东坡贬谪黄州五载,纵然获命北上,但前景迷茫。“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便是这一时期心境的写照。苏氏闲轩诗作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平添了些许慨叹,乃是苦心之作。而此际的秦观,还在为进取而努力。人生境遇的差异,其诗文更倾向于理解、包容与惋惜,为用心之文。不求一律,彰显与尊重个性,本就是苏门创作思想的精髓。也正是因为这种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才产生了足以垂范后世的文学精品。文游雅集之际,苏、秦师生的同题诗文,当是双璧会心之作。
《苏轼诗集》卷二十四,接《邵伯梵行寺山茶》诗后,《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一,“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其二,“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施注:“陈直躬,偕之子也。家故饶财,而偕与其弟独喜学画。其后,伎以日进,家以日微,遂以为业。士大夫既喜其画,且爱其为人,往往称之,直躬亦世其学云。”查注:“邓椿《画继》:陈直躬,高邮人。坡公有题所画雁二诗。” 第一首诗近似于题画诗,介绍画的背景;第二首诗则写野雁闲洁的品质,并以之自喻。诗中苕,为苕溪、溪二水的并称,在湖州境内,与宜兴毗邻。唐肃宗时,诗人张志和隐居于此,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故而,此处“苕”,借喻的成份更大,实则表露了作者归隐江湖的心迹。陈直躬乃高邮本土画家,虽有言苕,但其笔下又何尝不是三十六湖的写真呢?北风,枯苇,微雪,野雁,正是高邮冬至前后的水乡泽国图景。可以说,这是文游雅集直接歌咏高邮的文字,为雅集增添了浓郁的诗情与画意。
《苏诗总案》卷二十四,“秦观追送至渡淮,冬至日抵山阳。……与秦观淮上饮别,作《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文游雅集,意犹未尽。秦观又厚谊拳拳相送,止于淮上。临流怅饮,惜别依依。若以苏秦相会始,而以苏秦相别终,则坡仙《虞美人》词,当是文游雅集的收官之作。
综上所述,文游雅集并非无文,只是时人不加省察罢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