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5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爱心传递有着悠久历史。明末清初的两朝重臣王永吉从小受乐善好施的家风熏陶。他的父亲王自学在外坐馆,岁末回邮,曾将一年全部 金资助给一位因欠官钱要卖女儿的老人,救了那一家人,温暖了那一家人的心。家乡邻里夸奖他“菩萨心肠”,必有后福。
进入20世纪,高邮东大街汪曾祺家拥有2000多亩田,身为地主的他的祖父母、父亲亦有仁爱之心。父亲是个外科医生,为人治个疖肿,常分文不收,有个害“搭背”的人是他的同学,他管吃、管住、管医治,直到“搭背”收口生肌为止。有人对此不解,他说:“我不为他治,他会死的呀!”他的爱心就浸淫在无数的治病救人之中。逢到过年,他家都要向贫苦人家发放数量不菲的救济米,雪里送炭,令人称道。汪曾祺笔下《异秉》中有个卖熏烧的王二,其生活中原型王二心系乡亲,也在年节前带着儿子去穷人家散“米菲子”,送上一点小温。
传递爱心有着光荣传统。早在抗战胜利后即“高邮战役”结束不久的那年寒冬,一天深夜,我家后面的邻居失火,势头很猛,驻扎在我家及附近邻居的一支新四军卫生队全力以赴,与群众一道扑灭了大火。事后,新四军为这家送去衣被、食物、用具,医治烧伤的人。七岁的我已经记得“天上飞的‘火鸽子’(到处飞溅的燃烧物)”,也记得被烧的人家散发的鸣谢帖子。谢谢这些赴汤蹈火的新四军,城里人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好的人民子弟兵。
一地春雨,满城金风。春秋更迭,气象万千。新中国成立后,爱心接力与传播更加发扬光大。吴登云,一位学医的农家子弟,从高邮湖畔不远万里来到新疆乌恰,几十年如一日,以其救死扶伤的精神,为民服务,献血割皮、失去女儿、作出奉献,成为享誉全国的“白衣圣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各种媒体上,在故乡的绿野中,在吴登云事迹展览馆里,他的光辉业绩和可掬爱心,俯拾皆是,正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家喻户晓的高邮好人王坤以极真挚的纯情,与患重病的伴侣演绎了生死之恋,并通过《知音》等媒介传遍了大江南北,向世间昭示:爱在天地间。老家在临泽的王庆湘自幼家寒,有过较少接受教育的缺憾,当他成为成功人士后,捐助20万元作为家乡子弟的奖学金,激励后辈上进,让他们在成才的路上,不再留有经济上的缺欠。如今的高邮,六届“高邮好人”辈出,则是高邮人爱心大传播、弘扬正能量的缩影。
爱心传递有着灿烂光彩。大凡人们奉献爱心,完全出自肺腑,出于本性抑或始于怜悯之心。只要他们开始践行以后,便会不忘初心,唱响爱心进行曲,踏歌而行,绝不停步。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献爱心、行善事,绝不是期待得到受惠者的回报。
奉献爱心的人有一个共通之处,只做不说,施善行,不扬名。我家所在的奎楼社区有不少好人就是如此。从郭集走出去干建筑的老总胡少卿,帮助一个男孩上学,直至入伍,其资助情况,外人一直不知。直到这位年轻人上了军校,到南京寻找恩人,才有了他们第一次亲切晤谈。他们愉快地话别,留下了永久的爱。
现在提倡的爱心早已超越了“兄爱弟敬”的血缘关系。基于此,我们当牢记,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天下苦人多。而我,已垂垂老矣,但愿与大家一道,尽其所能,爱心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