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回味那“三剂良药”

2017-02-06 00:00:00    作者:姚迪茹    来源:今日高邮

我刚刚毕业那会儿,读了胡适先生1932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后,我又重温了这篇文章。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篇感悟。毫无疑问,在今天,在工作了四年后的今天,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能激起我的无限思考。

夜已深,我合上书本,准备休息。手机接连传出信息提示音。我感到奇怪,这个点了怎么还有人没有休息。打开手机,微信群里出现了几张照片。照片中,行领导和湖西片的同事们围坐在会议桌前,每个人的神情都很专注,似乎在紧张地讨论着什么。我倒吸了一口冷气。湖西金融特区的集中授信会议还没结束么?看了看时间,已经是夜里11点多钟了。原本趋于平静的内心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了。这几张照片激起了我内心层层涟漪。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上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所作。虽说现在的时代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读起来依旧受益匪浅!胡适先生的初衷是写给大学毕业生的,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职场老人,都应该细细品味个中滋味,甚至可以像我一样,经常性地拿出来品读。

文章中,胡适先生给出了三个方子,用来给初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学生们“防身”。这三个方子确实有效!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我经常听朋友在耳边说静不下心看书、学不进去东西。细想,也是情有可原。工作后的状态和在学校里完全是天壤之别,学生的任务就是单纯的学习,而工作后,有人情世故牵连着,很难找出固定的时间做学问。这边刚想看会书,那边就来了个事儿。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失去了对学问的追求,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生锈的机器,缺少灵活性、变通性、创新性。如何去发掘问题、如何去创新?唯一的出路就是多看、多学、多思考。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工作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中往往不能只有工作。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意儿。只有处理好了工作与业余生活的关系,才能良性循环,相互促进。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很多时候,工作带给我们的是枯燥、乏味,如果匀出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情愉悦了,再投入到工作中,势必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总行设立五大俱乐部,从文学、书画、摄影、舞蹈、运动等多方面发掘人才。设立俱乐部,无疑是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让工作更好地融入生活。有了这些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内容必能大大丰富,精神世界必能大大充实,至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亦必在其中。

第三个方子同样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老话说:“信心可以移山。”我们是独生子女的一代,长在温室里,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工作中一点点的小挫折,心灵就有可能受到伤害,失了信心。殊不知,挫折是培养信心的基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对此,我们应该深信不疑,努力必有回报。就像深夜了,那么多的同事还在埋头工作;就像周末了,那么多的同仁还奋斗在一线;就像在大大小小的节假日,街头巷尾都能看见我们农商行金融服务队的身影。在这样一个鼓舞士气、祥和友爱的大家庭里,我们有的不是一点信心,而是信心十足!我们坚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在我们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信心之花或许就在慢慢绽放了。

走上工作岗位四年了。四年里,从柜员到客户经理,从客户经理到零售金融部的一名办事员,学习、接触到了不同的业务,相互间的工作职责也有很大差别。我想,无论客观环境怎么改变,只要凭借着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对工作的热爱、对单位负责的精神与担当,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