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的摄影之路

2017-02-15 00:00:00    作者:袁玉华    来源:今日高邮

我是一个喜欢旅游、户外的人,特别喜欢那些自然风景,尤其对原生态风光情有独钟。2009年秋,与朋友参加扬州茱萸湾户外活动,偶然发现一位摄影家举办《西藏行》摄影展,那一幅幅蓝天白云、情境壮美的画面,美得我怦然心动。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也能拍出这么美的画面该有多好。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

当年10月,经朋友晓晖介绍,加入到高邮摄影家协会,买入了我人生中第一部50D入门级一镜走天下单反相机。从握起相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今生与它相伴,踏上我的摄影之路。我首先从学习理论、提高摄影素养开始,买来《摄影入门》《摄影理论》《摄影用光》《色彩构成》《素描基础》等书籍,以及名家拍摄画册,还订阅了《中国摄影报》。通过不断学习,我对摄影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我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培训,不放过每一次学习机会。先后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去江西、安徽、福建、甘肃、浙江、山东及泰州、宝应、金湖、兴化等地拍摄,还相约影友跟随专业摄影团外出拍摄。2014年去了西藏、尼泊尔,2015年去了新疆、坝上,2016年去了呼伦贝尔草原等地拍摄。记得2010年协会组织去江西婺源采风,我是第一次与协会出门,当时肩部受伤未愈在家休息的我,毅然背起相机同他们一起出发。为了拍摄日出,凌晨4点就起床上山等待,当中的艰辛只有参与过拍摄的人才能知晓。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了解到什么是摄影人,“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跑得比兔子快”,那种为了摄影艺术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协会也经常开展各类讲座活动,活动上协会张主席亲自对作品进行点评,还利用协会创办的《影友之家》论坛网站相互交流、学习;邀请摄影名家李少白举办摄影主题讲座、与外地来邮采风摄影家进行交流;与《中国摄影》杂志社联合举办影赛等等。摄影界前辈老师们也很好地发挥了承前启后、传帮带的作用。如协会顾问张元奇老师,前辈张长贵、沈廉、邱谨根等老师们。当中最为突出的要数从影60年的张元奇老师,他把毕生摄影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们协会新人,用自家的客厅作小课堂,我和摄友们常常聚在他家中,聆听他的指导与点评。

几年来,我利用工作之余东奔西走,参加各种拍摄活动,陆续在多个摄影论坛和网站上发些习作,如在高邮影友之家、新浪博客、中国女摄影家、扬州摄影俱乐部等网站。现在,我还申请了专属个人摄影的公众微信号,专题在上面发布我的摄影文字和图片,与大家交流分享。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在文联以及协会领导、前辈老师和影友的关心鼓励下,我在摄影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拍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每年都有多幅作品获得奖项:2010年4月,在由高邮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文联举办的“丽泽杯”摄影大奖赛中,我的一幅《操》摄影作品获金奖。此后,周边县市、国内、国外的摄影大赛我也积极投稿,获奖的捷报也不断频传。2011年3月《玉兰幽香》作品,在《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光影周活动中获优秀奖;2012年4月《路上》作品,在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摄影类二等奖;2013年6月《流动的音符》作品,在《中国摄影》杂志第六期上刊载;2014年5月《沙漠驼影》《高邮麻鸭》入选第44届香港大众国际摄影展;2015年1月《快乐童年》作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兴化“梦水乡”全国摄影大展征稿中获铜质收藏作品,3月《龙虾节开幕啦》作品,在中国摄影报社和盱眙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摄影大展征稿中获三级收藏作品;2016年5月《转场》作品,参加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摄影无疆界(ISF)国际女摄影家作品展览,展览地点设在意大利。我也在2011年3月加入扬州市摄影家协会,2011年12月加入江苏省摄影家协会,2014年12月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被高邮镇人民政府聘任为文联副主席,书画、摄影理事会会长。

摄影,是我现在工作之余的最爱。在拍摄人文、风光之时,我认为,作为摄影人,也要有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既然喜欢摄影,就要发挥相机真实记录的作用,用相机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一些人和事,比如说家乡城市和乡村建设的变迁。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可以去拍摄一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社会现象,这就是摄影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记得我在拍摄高邮中央郡二期小区工程建设时,曾拍摄到一张图片,一排老旧墙体上有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切为了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斑驳字体。当时屋面已拆除,只有山墙一面面排列着,远处是一幢幢新建的高楼,整个画面形成了鲜明的新旧对比。我用《变迁》命名,以此定格了一个时代的特定点。此作品多次投稿城市建设方面征稿,均获奖入选。高邮市河、盂城驿二期改造工程,我都去拍摄记录整治前、整治中和整治后的过程。2015年7月,高邮文物局要出一本《名城解读》图文书,局领导找到我,说上面的配图请我帮助拍摄,我和另一个影友用一个月时间,在工作之余起早带晚,终于把高邮的文化遗存全部拍摄好送到他们的手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