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怀念乡贤陈春啸老师

2017-02-17 00:00:00    作者:张荣权    来源:今日高邮

从微信中得知陈春啸老师西游的信息,心里很是沉重了一阵。

我和陈老师是同乡。他长我,不是一辈人。他没有做过我老师,而我一直尊奉他为老师。

第一次见到陈老师是在远处。那年我刚进临泽中学校门。学校组织演话集(文艺节目),内容好像是“五四”时的小话剧。节目中陈老师扮演一正义的海外华侨。他一袭长衫,脖子上一条灰色围巾,是当时很潮的围法。一端垂于胸际,一端边沿及腰,显出知识分子的风流倜傥。他面皮白净,双目清明,眉宇间有英俊之气。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吐词清晰,腔圆字正,音色中藏钟磬之响,步履里有儒雅之风。我真佩服之至。演出之后才听说,他叫陈春啸,高中语文教师,课讲得好,又有一手潇洒的字。以后在校园里、在镇上也见过陈老师,冬天他总是一条围巾,一端垂于胸际,一端边沿及腰。

此后陈老师调入高邮中学,我只是偶尔从五叔等人的“菱川吟草”诗社里知道,陈老师还是高邮有名的诗人。我不擅诗,总觉得诗歌对情绪表达束缚太多,正是所说“戴着镣铐跳舞”的滋味。我对五叔一众写格律诗的非常敬重。谁知他们提到陈春啸三个字也肃然起敬,称他是真正的文人。他的诗是上档次的,是可坐下细细评读的精品。这让我又多一层敬重这位乡贤。

再进一步知道陈老师,是汪曾祺名满天下的那一刻。都说高邮是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这样一位大家还有个老师韦子廉是咱临泽人。他教过汪曾祺桐城派古文和书法。汪曾祺一直记着这位老师,他在《缅怀鹤琴先生》(韦子廉,字鹤琴)诗序中写道:我从学之时,弹指六十年矣,先生之声容态度,闲闲雅雅,犹在耳目。他以“江湖满地一纯儒”表达对先生的评价和敬奉。也就是那时,我得知陈春啸老师就是韦子廉先生的亲外孙,是深厚的家学底蕴滋养了陈老师的儒雅和灵气。他教学之余专攻诗歌,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大气儒雅,既严守格律又游刃有余,多用典故而无掉书袋之嫌,丝毫没有被平仄束缚而生硬局促的感觉。在协助家乡编写《品味临泽》时,我就主动提出把陈老师的诗作与韦子廉、汪曾祺的诗作放在一个条目里,以显示老师诗歌与前贤的承继延续。

陈老师的诗歌深受读者欢迎,也得专家褒奖。1997年,他参加了香港回归征文。这是一次诗歌创作和书法作品相结合的征文。陈老师非常重视,他紧扣“回归”作了一首七律,并邀请汪曾祺以书法予以展示。这幅作品应堪称书法与诗歌之“双绝”,自然得到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一个弄笔者说,依陈老师这种诗歌水平,如能早些走到省里,完全可能成为全省的诗歌大家;如能走到北京,说不定就能成为全国的大家。对这种说法我是深信不疑的。

我和陈老师见面是2015年4月23日,那天按约定我早早来到“闽江假日酒店”。大厅里有一组沙发,我选定面朝大门的沙发等待。果然,依约定时间陈老师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他明显地衰老了,行动不够利索,抬腿迈步的艰难里看出他有过中风。他的面色仍然白净红润,头发梳得整齐,衣着也整洁。他微笑着,显出谦和儒雅的气质。我迎上去和他寒暄,他说话不很利索,吐词有些含混,只是谦和的微笑始终让我感到温暖。坐定之后,我问陈老师的来意,他说想在《珠湖》发点诗歌。我表示非常欢迎。其实《珠湖》一直是不发格律诗的,但陈老师的诗是大家之作,他的诗会让人喜欢,会给《珠湖》增彩。他交给我一个信封,内有他挑选好的诗作。临走时我拉着他的手,邀请他移步到寒舍小坐,他微笑着婉谢了。这是我唯一一次与陈老师的交往。

见面之后我就忙着将陈老师的诗行变成电子版。这组作品刊发于2015年《珠湖》第二期的首篇。

草就小文,以此寄托对陈老师的怀念和尊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