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春节期间,将去年秋天为父母拍的一张合影发到朋友圈,不想得到天南海北网友们的点赞,不少网友还深情地写下祝福语。
去年,父亲九十二岁,母亲九十四岁。我在留言上写道:父母身体健康,住在乡下老家,生活基本自理。
这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兴趣。尽管现在国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七十岁,但活到九十岁以上应该算是高龄,而且双双健康,生活自理,更是难得。
有朋友打电话问我:你父母有什么养生之道,长寿的秘诀是什么,等等,不一而足。
我闻之只是笑笑。我确实回答不上来,我从来没觉得父母有什么养生方法。朋友们还不信,以为我保守。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母亲不识字,裹脚未遂,而使脚掌畸形。外婆家虽是富农,但外公惜财如命,不肯雇长工,母亲是长女,很小就从事农业生产,做着与男人同样的活计。与父亲结婚后,情形没有改变,父亲是家里的独苗,二十岁前没有干过农活,祖母是小脚女人,又是大户人家出生,不事稼穑,所有农活都搁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做着家里的一切。等到我们姐弟几个陆续来到世间,母亲又想着法子赚钱养家。母亲很能干,也很会经营生活。“粥煮薄点、饭煮烂点”,就这么个小小举动,却使我们家在粮食紧缺的时候,几乎没有青黄不接的窘迫。母亲从来没有停止过劳作,直到现在,衣服还是自己洗,饭菜也是与父亲合作做,父亲烧火,母亲做菜。父母使用的还是土灶。
父亲上过多年私塾,但识字不多,也没派上过用场,很少看书读报。二十岁后开始劳动,就再也没有停下过。父亲中等身材,体型单薄,夏秋之季的罱泥、挑把等繁重劳务,每每使他力不从心,又不得不勉力为之——一家人的生计靠的是工分,不干活或者干轻便活,工分就低,分得粮油自然就少。生活的重荷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我成年后,每见此,心里发痛,利用寒暑假主动替父亲出重工。说来神奇,父亲三十多岁时曾患病卧床年余,医生判为“死刑”,后来居然不医而愈,几十年过去,偶尔小病小痛,并无大疾。父亲八十岁才撂了承包地,接着种起了二三分菜地,直到今天还一直种着,且常常让我们分享他的劳动成果。
这能说是养生之道吗,有哪一位农民不是终生劳作的呢?
说到饮食,大家可能不信。父亲种菜,但不吃蔬菜,以荤菜为主。我有两次回家,正遇上父母用餐。他们吃的是猪蹄汤和红煮鱼。父亲特别喜欢吃猪内脏、肉圆、肉包子。母亲不吃大蒜和洋葱,说吃了嘴臭,与人说话难闻。
母亲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吃花斋。吃花斋是指一个月内在几个固定的日子里持斋。我不谙佛事,至于花斋如何吃,不得而知。母亲也不喜欢吃蔬菜,说吃蔬菜绞心,其实是胃不舒服。进入老年后,母亲参与一些佛事活动,比如每月望日朔日到庙里烧香,每年入冬与村上的十几位老奶奶们一起“坐九”。
父母的饮食习惯似乎与通常所说的养生之道是完全相悖的。
父亲是急性子,也是惯宝宝脾气,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但是父亲的火气如夏日之雨,来得快去得也疾。不管对外人,还是对家人,吵吵了事,绝不过夜,更不会耿耿于怀,秋后算账。父亲从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从不眼红他人的发迹发财,也不精于盘算,于钱是有多少用多少,只要口袋里有,掏出来就花。母亲常常说父亲没心没肺,让人一眼从外看到内。父亲说,世界上哪个是呆子,你算计旁人,旁人不会算计你?父亲常常因小事对母亲发火,母亲不搭理父亲,任由父亲的火气自生自灭。我没看见父母对骂过,更没有施以拳脚,闹得不可开交。父母应该属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但两者应了老家的一句话:一块馍头搭块糕,默契着呢。
母亲到我们家七十多年了,没听说与哪一个吵过骂过打过。姑母曾对我说过:你妈妈脾气好、肚量大,从没有与我红过脸。即使吃了别人的亏,也不会翻下脸来争高下。母亲对生活始终是很乐观的,在父亲亏空了集体的资金、家里的东西被搬得空空的情况下,也没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而是拖着一条病腿、拼尽力气外出挣钱还债维持全家人的正常生活。母亲经常对我说,喊穷没有用,没有人会白白送钱给你,而要想法子改变穷。“宁说千声有,不说一声无”,是母亲的生活观。她不愿意在别人的同情或鄙夷的目光下生活。
近几年,父母间的关系有点细微的变化。我每次回家,他们都各自诉说对方的不是。父亲说母亲不肯拿钱出来用,自己将钱贴进去用完了。母亲说父亲打麻将老输钱。我听听不置可否,心里偷着乐。
我从幼年到老年,没听到父母互称姓名或老头子老太婆,他们彼此招呼用的是一个语气词:哎——。
这是不是父母的养生之道呢?我看不是。所谓养生之道,是刻意摸索的养生规律,或者是悉心使用的养生方法。他们既不学习,也不自创,哪来的养生方法呢?
父母几十年如一日,以真性情劳作着生活着。
要问我父母的养生之道,我真的答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