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中山南路

2017-03-05 00:00:00    作者:吴忠    来源:今日高邮

中山路在三十年前还是高邮县城的中轴线,随着城市的东扩,如今被“移”到了城的西部边缘。从中山路与城河路相交处开始,向南直到南门天桥,这段街道就是中山南路。中山南路长近千米,宽不足六米,两边店铺、民居多为民国遗留,建筑低矮,房屋老旧。这里没有官家府邸,没有名士故居,更没有私家园林,作为旅游景点可能还差那么一点意思。但对于岁数大一些的邮城居民来说,这里却是怀旧的好去处。黛青的小瓦,斑驳的砖墙,掉漆的铺闼子门,还有各种老杂货铺,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会撩起他们怀旧的情绪,让他们在这里流连忘返。

我于1987至1990年在红旗中学(现第一中学)就读,红旗中学的大门就在中山南路上,所以对于中山南路多年前就熟悉,借用当年一同学语,“这条街我量了一遍又一遍,可是量来量去也没有变”。如今近三十年过去了,这条街上好多店面还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各种面食店铺,包括饺面店、油条烧饼店、包子店、寿桃店等还是像当年那样热气腾腾,使得整条街上水汽氤氲、云遮雾绕。杂货铺依旧是过去那种货架和柜台,里面的商品多是一些其它地方难觅的家用物品:锅碗瓢盆,笤帚簸箕。小到针头线脑,大到瓦缸,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浴室、剃头店当年我都光顾过不少次,给我的感觉它们还是三十年前的模样。四德泉浴室至今还保留着那种二寸长、一指宽的竹筹子替代澡,上面用漆写着“一室”“二室”,干脆让老浴客们怀旧怀个够。

中山南路附近渔民多,过去他们靠在高邮湖捕鱼为生,如今上了岸,年轻的大多数已经改行,但仍有不少岁数大的还在捕鱼。因此中山南路还有个特点是每天路边都有很多卖水产品的。活蹦乱跳的鱼虾、翻着白沫的湖蟹、盘子般大小的湖蚌,等等,这些湖鲜价廉物美,吸引了不少远近顾客来到这里。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每天上午中山南路都像赶集似的热闹。你要想了解高邮的市井文化,不妨就到中山南路走一遭,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座有品位的城市不应该只展现它如何现代、如何时尚,更应该展现它如何传统、如何特色。我想,如果说世贸中心代表我们邮城的现代的、时尚的一端,中山南路应该能代表我们邮城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另一端吧。

说到中山南路,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中山路208号。208号也就是当年我母校红旗中学的门牌号。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红旗中学由于在生源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能做到高考质量与高邮中学有一比而名噪一时。这得归功于当时学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和一个励精图治的领导班子。红旗中学在1988年,也就是我上高二的那年更名为高邮第一中学;十年后,即1998年迁址武安路至今。原第一中学校区全部划给一墙之隔的高邮师范。当年的高邮师范可谓大名鼎鼎,学校面对高、宝、兴等地区招收学习成绩顶尖的初中毕业生,培养小学和幼儿教师。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可谓人才荟萃,出过不少在文学、书画界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多少有志青年把高邮师范作为自己努力考取的目标,又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能考上而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高邮师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校名就经过了数次更改。2002年,高邮师范与扬州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扬州教育学院高邮校区”;2007年,扬州教育学院与扬州职业大学合并,更名为“扬州市职业大学高邮学院”; 2012年,扬州职业大学与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学校又更名为“扬州市职业大学师范学院”。如今的学校已经搬迁至扬州文昌西路,只留下一座空空的校园。我前不久去校园看看,208号大门旁依然挂着“扬州市职业大学师范学院”的铜牌,还有“扬州科技学院(筹)”的竖牌。门卫室两个老者正在窃窃低语,对我的进入熟视无睹。校园内人去楼空,一片寂静。一座座整齐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绿草如茵的操场,红色塑胶跑道……仿佛都在无言诉说着这里曾有过的辉煌。此情此景,不禁让我唏嘘感叹:白云苍狗,世事多变,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