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00:00:00 作者: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1938年,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作品《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成功,迅速获得全国乃至世界的赞誉。面对赞扬声,冼星海同志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把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族所要求的力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有什么了不起!比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冼星海这番话的出处见于1985年11月9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纪念冼星海1945年去世40周年而作。我常呆想,要是我能当面见到冼星海多好,我会恭恭敬敬对他说:“您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您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永远不朽的传世经典!”
我自幼喜爱读书写作,1959年末正式发表作品,从那至今已有近60年的业余写作生涯。如果说这么多年一无所成,未免矫情,因为毕竟也发表不少作品,出了十几本书;但自认为有一个长处,有自知之明,从不张狂傲视他人。或许与自己是从偏僻乡村走来有关,我从文学生涯的一开始就小心翼翼,总觉得起点低,不如人。拼命赶还来不及,哪里还敢骄傲自满?高中二年级曾向上海《少年文艺》投过一次稿,被退回后便不敢再投,心悦诚服地认为自己不行。
1984年我有幸调省里工作,而且是终日与文艺界的朋友打交道、整天做为他们服务的工作,我将此视为自己人生的一大转折。汪曾祺先生闻讯后迅速给我来信勉励说:“你调到省里来工作,我觉得很好。……省里人才多,……你到那里好像鱼从河沟里跳入江海,可以增长见识,对写作当大有好处。我以为你这一步是走得对的。”第二年,我从《羊城晚报》上看到那篇纪念冼星海的散文。从此,我记住汪老的勉励,记住冼星海说的那句让我振聋发聩的话,不仅记住了,还努力付诸实践中。
我记得,汪曾祺先生1997年5月16日在北京因病去世,7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花五六年时间、并曾得到汪老本人指导的《汪曾祺传》,一时间好评多多,海内外包括《人民日报》《文艺报》《文汇报》《读者》在内的几十家报刊以书讯书评书摘等形式作了报道。我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此书写得多么好,而是汪老影响大。《汪曾祺传》的及时出版,有助于人们对汪曾祺先生的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人们对突然去世的汪老的惋惜、伤痛之情。也就在拙著出版后不久,有一天我接到省社科评奖办公室的电话,催我早日将《汪曾祺传》参评的材料送去,我这才知道这年适逢三年一度的省社科评奖。我谢谢他们的好意,同时明确答复:不参加评奖。对方颇感意外,问为什么不参评。我说:没有特别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我工作的单位与省里的文艺工作密切相关,而写作仅是我的业余,不能以自己的书去占有众多专家学者期盼的有限名额……
我的回答是坦然而真诚的。顺便说一句,在我退休前,我从未以自己的书去参加省里的有关评奖,不是故作谦虚,或炒作自己,这都有案可查。倒是退休后,我反而有时主动申请参加一些评奖活动,目的是测试测试自己在文艺界朋友心目中的真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