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 00:00:00 作者:张树生 来源:今日高邮
女儿,你春节期间告诉我,孩子喜欢数理化,考试乐意攻克难题,却在容易的基础题上大意丢分。节假的一个上午,你叫孩子背《桃花源记》,他大概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背下来了,可是,你希望他第二天花点时间再把同是千古名文的《前出师表》背熟。他高低不接受,理由简单,课本、老师没有要求。孩子的成长现状,概而言之:只满足于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成绩踏步于中等偏高些的水准线上;节假日在家,弥足珍贵的富余时间被手机游戏耗光,不见中考前的适度紧张感;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
显然,孩子的学习,智力不是问题,而非智力因素成了他眼下迈步向前的障碍。一般来说,初中生人生观尚未定型,认识世界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尚未系统地掌握,心目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生活目标、应有的理想境界,加之家长衣食住行的条件好了后,普遍地在吃喝玩乐上投放过度的爱,唯恐其穿无名牌、食无美味、玩无档次、乐不尽心,零用钱大把地揣给孩子,他们在风和日丽的港湾里被温暖、甜蜜、舒适层层包裹,怕苦畏难、迷恋享受的因子潜滋暗长、自然而生,没了那股悬梁刺股、努力奋斗的劲头。
女儿,像你一样的为人父母者,育人往往有如经验欠缺的种树人,不是“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看得太紧,管得太细,爱得太过,就是放任自流,听凭其枝条横斜、满天疯长。孩子老抱在怀里固然不易长大,但离开母爱的阳光、离开亲情的“服务区”,亦难顺天得性、健康成长。“树人”与“树木”一样,需要阳光哺育,需要栉风沐雨,需要融进阳光的风雨砥砺、塑造。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俗话说:百炼成钢。人材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女儿,令我欣慰的,自从在沪上工作后,你既不悲观于无特别背景、无特有资源、无特殊社会关系的“三无”条件,也不满足到手的“饭碗”,学业也好,事业也罢,铆足劲儿,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对自身建设不断提出新标的,“百尺竿头争上游”,在人生之旅中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通过入学考试,就读第二军医大护理学院护理专业研究生;去华盛顿乔治敦大学护理学院进修深造,在美国大学护理杂志上发表专业护理论文;从“小护士”成长为医院护理部的管理者,被评为上海市青年护理“五十佳”……你在寝不安席、食不遑味的拼搏过程中,会深切体会到:生命个体的任何点滴进步,都是“苦”中坚持、“难”中奋发的结晶。现在看来,你在生活中磨砺出的这种含辛茹苦的可贵品质,尚未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血脉,尚未成功地转化为孩子应当吮吸的精神乳汁。
如何在孩子心底点燃起旺盛的进取之火?如何唤醒蛰居孩子灵台深处的浓厚的争优欲望?如何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知镌刻在孩子的脑际?母亲与孩子血肉相连,亲情的磁场必然会春催桃李般地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女儿,你可在母子之间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中,有意无意地嵌入你或他人努力前行的酸甜苦辣,不着痕迹地把“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的朴实道理融入温情脉脉的母爱,让孩子在如坐春风中,拓宽襟怀,升华境界,懂得要用“苦”字锻造磐石般的进取意志,从而在少年时期练就过硬的“童子功”,打好一生的底色。
由于少年人对未来认识的朦胧、对前途把握的肤浅,也由于好逸恶劳等人性弱点的负面影响,因此孩子良好的生活品行、优秀的学习素质的养成,须要“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母亲要从自身繁忙的日常事务中挤出时间、精力,在自家的“自留地”上锄草、浇水、施肥、灭虫。女儿,在有益的起居饮食、合理的时间安排、恰当的劳逸结合等方面,你要辅助孩子规划,并一以贯之引导其切切实实地践行。与此同时,母为子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坚决做好:要孩子的富余时间不被手机游戏垄断、主宰,自己则任何时候都不沉湎于手机的娱乐节目;要孩子读写全神贯注,自己工作、学习时则去掉嗑瓜子的习惯;要孩子作业时坐姿端正、注意用眼卫生,自己则不斜躺在沙发上看书;要孩子领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具体涵义,自己则一箪食、一瓢饮爱之惜之,餐桌上从不浪费一饭一菜——“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焉。
如此,垂范后代、言传身教,一株好苗在母爱的阳光雨露滋养下,岂有不根深叶茂、枝干茁壮的道理?资质好的孩子未来又如何会不成长为家庭、社会的有用之材呢?否则,再好的苗,旱不沃灌,涝不理墒,瘦不上肥,虫不除害,又岂能大树参天且“硕茂、早实以蕃”呢?!
“让孩子健康成长!”——悠悠家事,唯此为大。“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不论做人做事,还是搞研究做学问,思想境界、品德修养、知识能力诸方面的童子功,皆乃人生事业之厦的奠基石。初中为孩子结束童年、走向青年的少年时代。孩子的少年时代应该是金色的。女儿,让孩子的少年金色在母爱的阳光中灿烂、美丽地绽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