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涛声依旧

2017-04-20 00:00:00    作者:赵科    来源:今日高邮

“塔影、钟声、诗韵”六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我与妻儿仨在这春和景明的时节来到寒山寺。

虽是黄昏,“枫桥胜迹”的门楼前游人不减。认识寒山寺,也就是从《枫桥夜泊》开始。古运河的航道上多了一处陆地,古时称“渚”吧,“移舟泊烟渚”嘛。家乡高邮镇国寺塔也是在这样的小岛上修建的。只是没这么大。而寒山寺却在岸边修建,正门朝西,面对这片绿洲。晚间雾气缭绕,加上绿柳红花,烟渚显得格外秀美多姿。

寂寞千年的张继也许不会意识到,“名诗传张继,金钟响寒山”。进士不第的他,一次停留,成就寒山。让十万进士,情何以堪。也让二千五百多年的姑苏城再添几多故事。

妻子说:“这儿水多,桥也多。”

“东方的威尼斯嘛,当然水多。”上大学的儿子接声道。

我想告诉儿子,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

我问儿子,“《白发苏州》看过没?”

“没!”

“哦,走吧。”

震撼的钟声响起,我们循声而入。108吨的古钟约三层楼高,悬于塔架之上。钟声浑厚、悠扬,透着几许沧桑。古今名家的题字镌于墙面,孩子们在家人的指导下念着“月落乌啼霜满天……”,好奇地问这问那。我笑着离开。诗,老师会教的;诗情,得用一生去感悟。

来到烟渚的尽头,一座牌楼立于岛上。“惊虹渡”三个行书大字,走近才知是书法名家谭以文书写。两边是一副对联,“云霞流丽东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鲜”,为乾隆帝南巡所赐,书法家费之雄重书。码头两边的石狮子栩栩如生。伫立岸边,昔日的繁华若现,舟楫停泊,惊起彩虹。岸边的一古建筑吸引了我,上前一看,“枫桥水马驿”。我的家乡也有一处驿站,叫盂城驿,是目前保存最完善的古驿站。想不到这儿有一处水路驿站。

“爸,这儿自古繁华吧!”

“张继的船停在何处?”我问道。

“这儿,枫桥,还有他老人家的雕像呢!”

 来到枫桥,张继的雕像半躺着,左手依舟,右手上扬,置于膝盖之上。头向后微仰。一对小情侣正在像前拍照。我不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是否包含着对妻儿的思念。在我入神之际,一只野猫叫了一声,金黄的眼珠盯住我,丝毫没有怕的意思。一转眼又钻进花草丛中。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耳畔传来毛宁的歌声。真是佩服陈小奇,走到哪都是诗和远方。

“爸,该吃饭了。”

乘地铁赶往观前街,这里正办美食节。柔婉的言语,姣好的美女在叫卖着各种美食。难怪陆文夫先生成就美食家。

“爸,你知道这里的得月楼吗?”

我笑道:“松鼠桂鱼最好吃。”

儿子满脸写着笑意。

“走,去看看!”

当我们来到得月楼,早已是宾朋满座,还有四五十人在等待。

“走吧,人太多。”妻在一边说道。

第二天游虎丘,玩留园。儿子因学校有事,陪过虎丘就回校了。我与妻从留园出来走进一家酒店,叫上酒菜,才知有松鼠桂鱼。连忙打电话给儿子。

风清月白学裁诗,诗没裁出。苏州运河的涛声连着家乡的运河,今夜涛声依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