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小人书之恋

2017-04-20 00:00:00    作者: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小人书是我的好伙伴。

孩童时,大家都巴结带小人书的同学。课上,有人惦记着口袋里的小人书,有人偷偷瞄着抽屉里的小人书,一没注意,被点名回答问题,只好站起来支支吾吾答非所问,引起哄堂大笑。一下课,同学们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书来,几个人挤在一起,看得快的要翻页,看得慢的喊别急。

寒暑假,同学间成群约了串门看小人书,谁家小人书多谁家最受欢迎。一群孩子围着桌子看书,那个热闹,没说的。

星期日,口袋里若有几分钱,能在书摊坐半天。书摊主人把小人书漂亮的封面拆下,贴在重新做的书套上,稍厚点的书,就分装成几小本,一分钱看一本自然就不行了。借书的小孩很生气,可一点办法也没有。

《红日》《红岩》《红旗谱》,《三国》《水浒》《西游记》小人书,给了我很多故事,给了我很多渴望,给了我很多酸甜苦辣和魂牵梦系。记得小时候的一个星期天,我坐在大街边的书摊看《风波亭》,当看到岳飞被陷害在风波亭受难时,泪水禁不住直流。我伸手悄悄擦去眼泪,偷偷向两边瞄了瞄,看有没有人看到,心里还有点不好意思。

大了,知道了怎样欣赏小人书。先看画得好不好,再看故事好不好玩。有时知道了小说再去找同名的小人书看,有时先看了小人书,再去找同名小说看。小人书没有小说中的许多描写,直奔主题,过瘾!

我想学画,在上海做美术教师的舅舅要我临摹连环画。他说,连环画的内容太丰富了,人物的各种动作造型,山川河流,房屋树木,古今中外,无所不有。找一本好的连环画,把它临摹好了,还有什么不能画的。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订浙江出版的《工农兵画报》,后改为《富春江画报》。这份画报以连环画为主体,兼有美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基本技能的连载,如怎样画速写之类。画报的背后有一群浙江美院的画家,封面、封底和插页上经常介绍他们的画作。这份画报让我临摹学习、了解知识、欣赏美图,陪伴着我度过知青生涯。

插队不久,我去看望从镇江下放到句容农村的姑父母。姑父关仲子原在镇江三中做美术教师,他的治印和剪纸很有名,在镇江有“关大刀”之誉,剪纸曾参加过中国在波兰的美展。其时,他已调到句容县文化馆工作。我在那里小住了几天,在文化馆看他们美术组的创作。有一个创作组在画一部战争年代的连环画。我从中知道了连环画的创作过程。墙上挂着正反面人物的头像造型,挂着几个重要场景的不同方位的画面,说以后就要以这些头像、场景为标准来参考了,还挂着枪支武器不同状态下的画面,还有几幅定了稿的画,都有8开大小。连环画就这样画吗?真不容易!

1974年4月,全国连环画中国画来南京巡回展出,高邮文化馆朱葵老师组织了一些爱好美术的知青去参观,我在其中。这次参观,大开了眼界。我看到了大师们的连环画作品。从画种上说,有传统的单线描、复线描,有水墨画、钢笔画、水粉画,还有油画;题材上,有国内外的,如画欧仁·鲍狄埃写《国际歌》的故事,有画鲁迅的,有历史故事,有现代史实……

能参加国展的都是名画家。我深深感到小人书可不小,连环画里有大世界。我更喜欢小人书,更钦佩那些画小人书的画家们了。

在乡下,一次听说县委宣传部的朱熙元老师来甘垛搜集三垛河伏击战的素材。居然来了画连环画的人!我听后忙赶去公社招待所,谁知扑了个空,朱老师已经走了。我懊恼不已。

在乡下,我的住处就是一个连环画报的阅览室,是同龄人的活动室。大家在这里看书聊天,度过了一个个欢乐的夜晚。

小人书、连环画报陪伴着我走进师范,一次次被同学们阅读欣赏,一次次成为我美化学校文化橱窗的好帮手。至今我还记得卢善诚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一部名著,最好的方法是看连环画。

做教师了,我把画报带到了学校,它是我对孩子们说故事的最好素材,成了我与孩子们交流的工具。周末,学生爱到我家,围了一圈儿看小人书。那场景,热闹,温馨!

收藏小人书,也是我的嗜好。不管在哪里出差,到书店去转转,有什么看中的连环画,还是要买的。

儿子上学了,买得更多了。对儿子是有求必应,成套的历史故事,不管多少钱,买!最贵的是上下两集16开本的厚厚的《彩绘五千年》,近一百块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月的工资,送给儿子做十岁的生日礼物,儿子好开心。这套书也成了全家老少的共同读物。

小人书带领我们走进历史,带领我们走进名著,小人书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小人书是中国大众的文化快餐,为中国大众所喜爱。

可没想到,曾几何时,一批以连环画为主体的出版了好多年的刊物停刊了,小人书风光不再,难见踪迹。小学生书包里放的是日本动漫,书店里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动漫。

小人书成了稀有之物。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连环画不敌日本的动漫。这是多么令人不甘,又是多么令人不安!

有报道说,日本的动漫作品占据了中国市场不小的份额。一部部动漫作品,占据了孩子们的书包,充斥了中国的荧屏。

如何应对这种文化输出?我们的宣传部门、文化部门要有对策。

多么希望小人书重回孩子们的书包,回到大小读者的手中,回到书架!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