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家的锅屋

2017-04-24 00:00:00    作者:周卫芳    来源:今日高邮

新年期间,我看了几篇关于小年送灶神的文章,想起我家的锅屋。

人嘛,活着就要吃饭。再穷,每家每户都要支一两口锅,要有一个灶台,一间锅屋,也称灶房。人口多的人家,在大屋旁辟一间作锅屋。人口少的人家,在大屋里支一两口锅。

锅屋一般是土坯夯成,跟大屋比,屋檐要低矮少许,屋顶是厚厚的麦秆。雨雪天气,下面挂着长长的冻叮当,晶莹剔透。小时候,我喜欢掰下一块,放进嘴里砸吧砸吧。

在描述锅屋之前,先讲讲大屋的构造。

我们那一片房屋结构大致相似,三间大屋,坐北朝南,中间是堂屋,两旁是睡房。大柜放在堂屋的正中,贴着北墙,上面供奉着观音菩萨像,摆放着铜香炉和蜡烛台。大柜既可储存粮食,也可放置其它贵重物品。

大柜略显笨重,但耐用结实,不像现在的家具,好看不中用。我家的大柜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现在仍周周正正,放在老周巷的堂屋里。一张四方饭桌四张长板凳,用来吃饭休息招待客人。

我家的堂屋还有一件出奇的玩艺,电视机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置办了电视机。那时有电视机的人家不多,父亲请木匠打制一个柜子,专放电视机。柜子有一人多高,上下两个柜筒,电视机放在上面,下面柜子放置衣服和棉被。

大屋的西南有两间小屋,一间锅屋,一间储物间,与大屋隔着一人宽的小巷子。锅屋不算大,沿着西墙支三口锅。东边的那口锅较小,用来煮饭;中间炒菜;靠墙那口锅最大,夏天用来烧洗澡水,冬天烧水和猪食。大部分是土灶,条件好的人家用砖头砌成,肯定没有瓷砖这些新鲜玩意。灶台刷上一层石灰,显得干净体面。

稻糠是猪的主饲料。稻谷外壳经机器打碎,用水和得稠实实的,喂给猪吃。有的人家在锅屋外面放一口泔水缸,用来盛馊饭剩粥,聚起来喂猪,平时再佐以野菜杂草。我不擅长家务,却喜欢割猪草。放学后,我常去田头地里割上一篮子猪草,给两头大黑猪改善一下伙食。

三口大锅中间还有两口汤罐,可装不少水,用带木楞子的圆形盖子盖住,烧火煮饭炒菜时汤罐的水也跟着烧滚,用来洗洗涮涮。

锅屋有一口大水缸,从河里挑水储在缸里备用。我家水缸旁边还有一个竹制的小碗橱,放锅碗瓢盆铲等厨房用具。那时没有冰箱,剩饭剩菜也放在碗橱里。一个小鸡窝紧贴着东墙放。我们那儿,鸡窝放在室内,以防家禽被人偷走。

有的人家在锅屋后墙留一扇小窗,柴火烧光了,直接从屋后草垛拔一捆草,从小窗户塞进来,方便省事。我羡慕邻居锅屋有一扇小矮窗,从那儿爬进爬出很好玩。我家锅屋少了那扇窗,也少了很多乐趣。

里下河那一带,春种水稻冬播小麦。稻草(也叫穰草)、麦秆都是烧火的好材料,还有黄豆秆、棉花秆、菜籽秆,以及冬天从东头荒荡割回来的矮而细小的芦苇,都可用来烧火。穰草及柴火都堆在锅屋的后面,烧火时拿起来就手。

小时候,电很稀缺,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旧称洋油灯。煤油灯的造型很别致,像女人婀娜的身材。高而瘦的下身像个小花瓶,凸凹有致,凸出的瓶肚盛着青洌洌的煤油,上面是两端稍瘦而中间鼓起的玻璃灯罩。一条长长的棉花捻起的灯芯,一端浸泡在青色的煤油里,一端裸露在玻璃灯罩中;圆形像纽扣一样的东西,扭来扭去调节灯光。被煤油浸润的棉芯一经点燃,摇曳的晕黄的光,在寒冷的冬季,尤其在水汽蒸腾、烟雾缭绕的厨房,更让人觉得温暖。

冬天的锅屋很暖和,大人孩子都喜欢往锅屋里钻。小孩在外面冻得鼻红脸紫,回家直奔灶头烧火的地方,把冻僵的小手伸进锅膛近火处,烘一烘,暖暖身子。

母亲做菜技术一流,我特别喜欢她的肉圆粉丝汤和脂油大圆子。

母亲在灶台边炒菜煮汤,姐姐烧火,我喜欢站在锅灶边,双眼直盯着不停翻动的菜铲子。母亲知道我嘴馋,在炒好菜盛到盘子之前,先夹一块给我尝尝鲜。每道菜逐个尝完以后,肚子差不多饱了,吃饭时我也没了胃口。

过年时,母亲的干儿子干女儿过来拜年,她最喜欢下肉圆粉丝汤。那年头这可是好货。粉丝由山芋做成,呈褐色,下锅不易烂,吃起来有嚼劲。爽滑可口的粉丝汤里加两个肉圆子、一个蛋瘪子,诱人的脂油香味,翠绿的大蒜叶子漂浮在闪着晶光的酱油汤底上,特馋人。

家家户户都熬猪油,炒菜、下面时放一点特香。刚出锅的脂油渣,撒上一点盐,咬一口,油润润,脆生生,满嘴生香,我特爱吃。母亲把猪油用白糖腌制好包进大圆子,煮熟,咬一口,甜甜的,滑滑的,烫烫的,油在嘴里扩散,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锅屋里间堆稻,放糠,放置农具及其它杂物。因有粮食,老鼠盛行,那东西拣有粮食的地方钻洞作窝,墙根常见老鼠洞,洞边有一大摊稻壳子。老鼠胆也大,大白天常听见它们钻进钻出哧溜哧溜的声音。

锅屋是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不但供养着我们的身体,也丰盈了我们的生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