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2 00:00:00 作者:张正 来源:今日高邮
小区对面的那条河边,在修建公园。我和妻子出门散步,从河边经过,特意绕道从工地上走,看看工人们在打造哪些景点。
施工场地上有不少工人在劳动。远远地,我们看见七八个汉子,中间夹杂着一两个女的,围着一辆三轮摩托车,在忙活什么。稍微走近点,看明白了,原来三轮车陷在黄泥路上,大家在帮忙推车。车一次次启动,大家一起用力,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走,过去看看,或许能帮一把。”我走在前面,招呼妻子跟上。
“你那鞋,能推车?弄脏了你自己洗。”妻子不反对我过去看热闹,却心疼我脚上的新运动鞋。她知道我是个爱管闲事的人,断定我会上前帮推车。
那三轮摩托车,平常用来拖货,穿街过巷,确实比较便捷,但必须是在马路上。现在是在工地的泥土路上,临时修筑的一条路,上面简单撒了一层石子,前不久又接连下了几天雨,表面硬,内里烂,就是那种所谓的“化脓路”。窄窄的车轮上去一轧,“脓”就破了,出现深深的辙印。之前肯定通行过许多次,这一次不知怎的,顺着辙印走,陷着不动了。十来个在附近做工的人一起上前帮推,连模板、断砖、撬棍都用上了,垫在车轮下,却越推越陷,越陷越深。
那车上,装的是“干拌”,也就是用来铺地砖的水泥、砂浆拌石子,分量不轻。满头大汗的工人们,再一次失败后站在一边,七嘴八舌谈论该怎么办。有人说找拖拉机来拖,省得费事;有人说实在不行,干脆把“干拌”下了,空车推应该没问题。所有的主意都不能现场解决问题。
我看了看车轮前后的情形,建议他们:“看样子,向前推,肯定推不动,你们一起往后推试试看。”
我的话,他们大多数人立即响应。第一次,发动车,一起推,没有成功。我又指挥他们抽掉一根轮下的撬棍,然后让他们听踩油门声喊“一二三”,一起用力。这一次,原先站着的两三人也加入了,“一二三!”只一股劲,三轮车便退上了深坑,迅速向后退去,吓得我和妻子赶紧避让到路边。
退出几米远,不再走原来的辙印,换一条路线,一加油门,车就冲过了刚才陷下去的路段,撒欢儿向前跑去。前面在铺慢步道路面砖,路窄,现场搅拌有困难,大型车辆更是进不去,只能用这种小三轮车送材料。
“幸亏这位师傅主意好,我们忙半天,忙一头带一身汗,都没有推动。”
“人家戴眼镜,一看就是当干部的,肯定比我们这些人会用脑子。”
“光出蛮力,不用巧劲,做什么事都吃亏。”
……
工人们相互说笑打趣着,很快散去,回到各自原先的工作岗位。
“我还以为你要帮他们推呢。”妻子说。
“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也打趣说。其实,如果真的差那么一把劲,我会上前帮他们推一把的,但实践证明,他们首先需要的不是我这一把力,而是我的智力投入。
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意。生活中,这样的道理,总结得多呢。就刚才推车这件小事而言,至少有四点成功经验,以后值得我借鉴——
如果实在不能向前,我们就必须学会向后,退后不是承认失败,而是避开主要矛盾,重新寻找机会,更利于发力、冲刺。
路不好走绕道走。我们不是一定要在某条路上走到底、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调整方向,万一遇到“死胡同”,还是要换一种走法。
沿着老路——旧的辙印走,未必总是安全的,情况不断变化,走路的方法有时也要随之变化。
人多力量大,但还需要前提,那就是必须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要一块儿发。否则,像寓言里的“动物拉车”,各行其是,人再多也没用。
我没有动手帮工人们推车,但事实上,我等于帮他们推了车。这些体会,是我帮他们推车的收获,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