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父言母语难忘怀

2017-05-02 00:00:00    作者:黄学根    来源:今日高邮

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我从记事起,就经常聆听父母的教诲。他们跟我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劳动、做事、礼貌、勤俭、立志、向学、交友等等,不少还富含简朴的哲理。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话仍回响在耳边。

我和弟妹从小就受教,要尊老敬长。父亲说:“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母亲说:“小孩知礼有人夸。”一次在姑母家吃饭,二弟吃完放下碗筷前,跟同桌的成人客气地打招呼:“伯伯、阿姨,你们慢慢吃。”同桌的人连连笑赞。

母亲善处邻里。她说:“亲帮亲,邻帮邻。邻居好,赛金宝。”生活中正是这样。平时互借用物;大小喜事,生日满月,有来有往;农忙互助。晚上有时间串串门,一起论古道今,东西南北中,上下五千年,往往是我的两个读书较多的伯父主讲。

在父母言传身教下,我们一家人个个勤劳、俭朴。说起勤,都能起早,无人懒睡。父母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头发光,地面光,锅台桌子光;洗漱慌,早餐慌,上工慌)。”栽秧时,天一亮就下田拔秧;收割时,我帮父亲月光下脱粒,当时12岁吧。

母亲说:“人都喜欢勤劳的。”她一年忙到头,门前屋后、沟头河边都被母亲挤时间种上了时令蔬菜、瓜果。我和弟妹放学帮浇水、施肥,还兼养家禽。正是母亲一句话:“有得忙来有得吃。”

父亲一有空就将收割之后的空地耕翻破垦。他说:“人勤地不板,书要常读,地要常刨。”弟妹犹喜父亲抽空到河沟取鱼捕虾摸河蚌,好一解馋瘾。

父亲97岁还上草垛堆草,辛劳一辈子,冬天也闲不下来。他说:“腊月里冻死懒汉。”有时捶草搓绳,有时冲碓、推磨。寒假在家,我也一干半天,身上暖呼呼。

庄稼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勤也能俭,从不乱花钱。我们一家人住在船上做生意的那两三年,父亲说:“买千买万,不如拿钱买米煮饭(田给别人种)。”自留地上种什么,吃什么,难得买荤菜。他上镇去卖柴草,连烧饼都舍不得买一只。他无什么特别嗜好,多次说过:“不喝酒,不抽烟,一年省个袍子钱。”

我常见母亲捻线,穿针,缝衣补裳。她还劝弟妹:“没办法,只能是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缝缝把老三。小的穿旧了,大的穿不上。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吧。”父亲夏天常爱赤膊,他说:“笑寒不笑夏,冬天得有棉衣才行。”

父母经常是步步小心,量着过日子。他们说:“好天防阴天,丰年防荒年。”“到人家门上借米,日子难过。”“宁喊千声有,不喊一声无。”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节衣缩食,甚至忍饥挨饿。

百善孝为先。在我外出读书前,“孝道”也是父母常讲的主题之一。父亲选讲了不少“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如亲尝汤药奉母餐、卧冰求鲤救母亲等。他说:“养不教,父之过。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

母亲说:“儿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十指(子)连心。”我离家读书,母亲多次到校看我,她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还在初中时,就已表现出对父母的孝心、对弟妹的爱护,大姑母也夸过我。工作以后对双亲更是敬重有加。对老岳父亦然。九十二岁的老岳父住在我们家时,我帮他洗浴,他夸我人好,我说:“应该的。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进城求学后,父亲陆陆续续讲过:“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锅不热,饼不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父言母语是四季常青的树,多彩多姿,根植于心田,“一枝一叶总关情”。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