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的扬剧戏缘

2017-05-10 00:00:00    作者:胡小飞    来源:今日高邮

前几天,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汪曾祺先生早年发表的一篇散文《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细数了汪老和戏曲的历历往事,反复阅读,颇有意趣。对于家乡戏,我也算是一名业余爱好者,因为平时喜欢唱上两嗓子。说起我的扬剧戏缘,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那时的农村,只有人家红白喜事才会唱戏。舞台道具很简单,两张八仙桌一拼,铺上一张台布,八九个人围坐桌前,铜锣、鼓板、唢呐手各一名,两位琴师加上三四个演员,年轻的饰演小生、花旦,年长的饰演老生、老旦,演员既不着戏装、也不化彩妆,只将戏中人物一一商定妥当,但听一声锣鼓,小生或者花旦念白登场,一场“大戏”便拉开序幕。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只要有戏看,人们都非常兴奋。早早吃了晚饭,扛着板凳赶到演出现场,你一句我一句议论戏目的内容。小孩子喜欢热闹,有的围观锣鼓琴器,有的三五成群打闹嬉戏……父亲将装有空白卡带的老式三洋录音机放到桌子中央,鸣锣开唱的一刹那迅速按下录音键和播放键,一边细赏聆听,一边和着节奏用手轻拍桌面。我坐在母亲身边,虽然听不懂唱词,但却极喜欢温婉柔和的扬剧曲调,整部戏唱下来,听着大人们的议论,也能知道个大概情节。

记忆中的第一部戏叫《公堂认子》,讲述的是一位叫张春姑的少女卖身葬父,被路过的官家纳为小妾,惨遭原配嫉妒陷害,春姑母子历经挫折与丈夫相认于府衙大堂的故事。只见拉琴的老头用松香来回擦拭琴弓,嗡嗡调试音准之后,一手按弦,一手拉弓,双目微闭,摇头晃脑,很是投入。女主角开场便是一大段如泣如诉的“哭小郎”(曲牌),叙述自己的悲惨身世,看得身旁的奶奶和母亲不停地抹眼泪。我正有些不耐烦,男主角手持一把折扇登场了,嗓音清亮,唱腔柔稳,两段“梳妆台”(曲牌)一气呵成,很是好听……等到搭救春姑的渔夫上台,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了,台上的老生咿咿呀呀唱个没完,台下的人们打呵欠的打呵欠、打瞌睡的打瞌睡,我和弟弟早就撑不住了,央求母亲和奶奶收拾凳子回家睡觉。一路上月影浮空,白光如水,几片淡淡的薄云轻轻掠过,增添了一份诗意、一份朦胧。母亲唠唠叨叨,怪我们扰了她看戏的兴致,我和弟弟默不作声,踏着斑驳的树影,耳畔似乎只有一丝落花的微响,还有那渐行渐远的锣鼓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老金家的上海亲戚送给他一台唱片机和多张扬剧唱片,大家一有空就往他家跑。听得最多的当属《僧尼下山》《王樵楼磨豆腐》《王瞎子算命》等滑稽戏,还有姚恭林老师主演的金派扬剧《方卿羞姑》。夏过秋凉,经常看见许多邻里聚集在老金家,边听戏,边拣棉花。《王樵楼磨豆腐》中的“五更天”、《王瞎子算命》里的“算婚词”被我们唱得滚瓜烂熟,有时候一高兴,大家就你一句、我一句唱上了:“一更天磨豆腐,什么东西来吵闹?蚊子来吵闹。蚊子怎么样地叫?蚊子嗡嗡嗡地叫呀……”老金看我们唱得欢,让我们比赛唱《方卿羞姑》中那段著名的“三年前”,谁唱得好,谁就是小戏王。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小伙伴们都在努力学唱金派“梳妆台”(曲牌),尽管最后唱得“惨不忍睹”,但是因为那一次的“攻坚”,竟让我痴迷上了扬剧金派,一直到现在。

老金家的唱片机和父亲的三洋录音机,作为我戏曲的启蒙平台,伴我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初中以后,学业逐渐繁重起来,扬剧也从我的生活中渐渐淡去。只有在周末的时候,从乡镇的有线频道中才能看到整折的扬剧视频;或者在乡人操办红白喜事时,才能听到那婉转悠扬的扬剧曲调。后来上高中、念大学,一别又是很多年……

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打开了扬州扬剧网,看到网页上丰富的视听版块,心里一阵窃喜,庆幸扬剧又回到了我的生活里。通过扬剧网,我听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听过的剧目和唱段,也认识了很多扬剧名家和票友。在2012年的一次演唱会上,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扬剧金派传承人姚恭林先生。先生谈吐儒雅,风度翩翩,一点没有艺术家的架子。他很配合地跟我合完影,便聊起了金派艺术,从他的恩师金运贵创立金调,谈到了自己拜师学艺的艰辛,期间多次现场示唱,对我吐字、行腔中存在的问题,逐一纠正指导。他鼓励我多听、多看、多唱、多揣摩,从前辈的字里腔间汲取营养、博采众长。此后,因为票友活动,先后与先生在扬州短聚了几次,每次见面他都毫无保留地帮我们规范字口、指导声腔。言谈中,我不但能感觉到先生对晚生后辈的殷殷期望,更能体会到他对金派艺术传承的深深忧虑。作为一名年过七旬的老艺术家,仍然保持着如此强烈的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不禁让人心生敬佩。

烟雨的清晨,走在杨柳轻拂的湖堤上,笙歌飘渺,暗香浮动,觉得那或近或远、或急或缓的悠悠曲韵,就像是花旦手里的水袖轻灵妙曼,又如同小生手里的折扇清新雅致。扬剧那恬静如水、温婉质朴的风韵,将伴随我走向岁月的深处,一直到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