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8 00:00:00 作者:王为江 来源:今日高邮
我们温家庄中心至今保存着一口完好的古井,有近300年历史。
此古井是什么人、什么时间挖掘的,已无法考证了。据我高龄九十多岁的堂伯母温春女回忆,她娘家主屋就在古井东面,与古井仅有一墙之隔。她父亲温长书开糟坊、豆腐店,店面朝大街开西门,用水就是从古井里打上来的。特别是冬天,周围人家淘米、洗菜、汰衣服都要排队等候用井水。后来由于井在庄中心,时常有玩童一不小心掉下井,就用井裙封住下端的井口,井的上部是用土基垒起来的,从此古井停止了使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堂伯母的六弟温柳春翻造老屋,为使被村庄人公认为“镇庄之宝”的唯一古井不被破坏,特地砌了院墙把古井保护起来。
我的家乡本来就不缺水,前辈凿井真正的寓意在于:一是启迪人们,“学道当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泉源耶?”前辈殷切地期盼温家的莘莘学子们,要具备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学到更多本领,回报家乡。二是避火。我的家乡在过去被人们称为草荡子,由于地势低洼不能耕种的地块,杂草丛生。人们生活燃料全是用秸秆、芦苇等杂草。家家户户为了备足燃料,就把收集起来的杂草堆成草垛于家前屋后,加之绝大部分人家住房都是木结构的茅草屋,特别到了冬季天气干燥,时不时就会出现火灾,可取古井水,用于灭火。在庄中心凿井取水,以水克火,避免火灾。
这口古井,在遇到特殊的干旱年景,又为全村人生命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民国6年(1917年)4月,苏北地区数月无雨,遭遇大旱,高邮大运河堤闸断流,运东地区河底干裂可以走路,连农作物也全部干枯,而我们温家庄村民却喝着古井的水,享受先辈们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