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猪之琐忆

2017-05-18 00:00:00    作者:乔根美    来源:今日高邮

记得小时候,庄上家家户户都养猪。猪一日三餐的主食是稻糠。猪的食量大得惊人,一顿要吃一猪食盆(记忆中猪食盆尺寸至少是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5厘米),光吃稻糠是难以满足的。况且那时还有不少人吃上顿愁下顿,粮食紧缺的年代又哪有那么多的稻糠?于是人们就用山芋藤打成浆喂猪,还是不够就用田间取之不尽的青草喂。比起稻糠和山芋藤浆,我总感到猪是最喜欢吃青草的。就像小孩喜欢吃零食一样。那时早晨上学之前先要打早工到地里“擒旱草”(用铲锹铲地里或田埂上长的青草),然后把满篮子带露水的青草往猪圈一倒,猪们就迅速聚拢来,大口大口、有滋有味地吃开了,还不时满足地发出“哼哼”声。下午放学的第一件事,也是挎着篮子去“擒旱草”,总感到再有多少青草也把猪们喂不饱。猪嘴一天到晚都不闲着,只要能吃到嘴的东西,决不放弃。

有人总以为猪除了吃就是睡,还把不勤快的人说成是“懒猪”,这实在是对猪的误解。记忆中的猪,除了吃东西就是不停地在猪圈里拱,将自己拉的屎与吃剩的草根、杂叶之类反复搅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肥气十足的“猪屎灰”。时间长了,“猪屎灰”越积越多,快要逼近猪圈口了。人们便用砖、板或特制的“目”字形木栅栏插挡在猪圈口,以防猪们出圈干坏事。

每当“猪屎灰”多到猪能蹿出猪圈时,我们便又多了一项任务:看猪。气,猪们用嘴拱掉板、栅栏、砖之类的抵挡物,或干脆使出浑身的呆力拱翻抵挡物旁边的围墙,撕开更大的口子,然后后蹄一蹬,身子往上一蹿,出圈了。虽体形笨拙,也不失矫健敏捷。然后就是毁人菜园、吃人庄稼。被看猪的我们发现了,就用柳条、小木棍之类抽打。可猪似乎不怕疼,无论你怎么打,它就是一个劲地头拱着地,屁股翘得老高不理你。嘴里还发出不满的“哼哼”声。于是我们几个看猪的小孩协同作战,两个人在前面揪猪耳朵,一个人拽猪尾巴,一个人抽猪屁股……总之,费了半天工夫,弄得脏兮兮、汗湿湿、臭哄哄的才把猪赶回猪圈。像这样的战斗要持续到麦子割完,要栽秧了,大人们一担一担地将猪屎灰挑到田里。猪圈空了、深了,猪蹿不上来了,战斗才告结束。等到稻子快要成熟,即将秋收秋播之时,这样的战斗,才又重新打响。

那时养成一头猪除了费力还比较费时,春天抓回小猪,由于猪好运动,长得慢,到年底才能“成猪”。经济条件好的或春节期间要办喜事的人家,杀一头猪一两肉不卖的也有,但很少。条件差的就将猪赶到集贸市场上卖几十元用于过年的开支和节后小孩的学费。那时生产队也集中养猪,饲养员被人们戏称为“猪司令”。一个猪司令一年能养十几头肥猪,卖一部分作为集体收入,宰杀几头不论大人小孩按人头分,一人分一斤肉。我家大小七个人,分得七斤肉。父亲把肉悬挂在屋梁上,等于是让我们知道过年有肉吃了。其实父亲心里非常为难,这点肉实在是难以分配的,除夕早晨的“杀馋肉”要吃,年夜饭、大年初一要有荤,晚辈亲戚来拜年招待不能没有肉。那时我们人小不懂事,尽想着吃瘦肉,可生产队分肉时作为生产队长的父亲总要开后门央杀猪的尽可能称肥肉,现在想来父亲这么做是有他的道理的。

近几年,我多次到过一些村子,庄上的猪圈不少,不过上面都罩上了网,里面养的不是猪而是鸡了。人们吃到的所谓“草鸡蛋”就是这网养的而不是自由放牧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