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2 00:00:00 作者:周卫芳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与几位同是泥腿子出身的文友闲聊,谈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城乡的巨大差别。那一次,几个人忆苦思甜,把作为乡下孩子的憋屈道了出来。
当时有两种户籍,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说得通俗一点,即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城镇户口统指住在城市及周边地区,享受就业、住房、医疗、粮油等保障的居民。它分定量与定销两种,城市居民是定量户口,定销户口指住在城市郊区的菜农、蚕种厂的员工以及渔业大队的居民等等。农村户口没有这些保障,生活没着落,地位卑微。
这种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把国人分成两大类,城上人与乡下人。从称呼可看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城上人,意味着高人一等;乡下人矮了一截,差了许多。事实亦如此,城上人生活有保障,出生就有优越感。乡下人靠几亩薄地养家糊口,风里来雨里去,情形上就差了一大截。户籍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姻、家庭、老年生活等等。
农村生活艰苦。居住环境与城市没法比,基本卫生设施欠缺,想洗个热水澡都很难。医疗也不行,各乡镇有卫生院,村落是没有的,头疼脑热、伤风感冒只能自己对付。缺师少校,许多孩子上不了学,女孩失学更严重。
有了城镇户口,幸福的生活唾手可得。多少人为之奋斗,为之献出青春,为之饱含汗水和泪水。
不平等的户籍导致不平等的婚配。有一句俗话,宁嫁拎皮包的,不嫁扶犁梢的。在乡下人眼里,城上的男孩、女孩简直是童话世界里的王子、公主,高贵得不得了。小孩的户口随母亲。因此,有城镇户口的女孩尤其受城乡男孩的青睐。
城上的娇小姐断然不会看上乡下穷小子。乡下的穷小子,灰头土面,虽不至于衣衫褴褛,但衣服补丁加补丁是常事,怎能入她们的眼。城上女孩爱上乡下男孩,此等浪漫的爱情只可能在电影中出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即便城上美妞为乡下小子春心萌动,私定终身,她的父母双亲、七大姑八大姨也不会答应,左邻右舍的吐沫星子随时会葬送这段不被人看好的爱恋,风险太大,没人敢试。
城上男孩与乡下女孩成事还是有的,也是极少数。有的乡下女孩天生丽质,娇美可爱,一双灵动的眼睛,如水的秋波,也有可能摄住城里男孩的心魄。有此福分的女孩定有几份姿色,长相平平之流不必做此白日梦。
小部分城镇居民在乡下工作。学校、医院、供销社、熟食店、银行、邮电局及乡镇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有城镇户口。这些捧着铁饭碗的小姐公主们,走路时头总仰得很高,她们的对象锁定同样有户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男孩。
阶层之间很难流动,乡下孩子唯有通过考大学或中等技术学校,跳农门吃皇粮。对于他们来说,考大学不但可改变人生,还可光耀门庭。父母因此而自豪,逢人说话声音都高些。所以,乡下孩子收到《录取通知书》是天大的喜事,定要奔走相告,放鞭鸣炮,筵开几席,大势庆贺一番。
十年寒窗苦读书,考上大学就不用风里来雨里去在农村受苦。乡下孩子都铆着劲用功读书,一年考不上,两年,三年,如范进中举。我的一位老大哥,第一年高考失利后,家人又勒紧裤带供他重读一年。第二年高考前夕,他母亲跟他说,再考不上就去爬河,不要回家,家人丢不起这个脸。
乡下女孩希望通过大学这座独木桥,飞上枝头变凤凰,学习格外拼命。当然,城上的女孩也成了乡下男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不少乡下男孩幻想通过高考变成城上人,演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与心仪的城上美眉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乡下孩子想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还有一条捷径可抄——考取中等技术学校,包括卫校、师范、粮校等。初中毕业可报考中等技术学校,无需经三年高中学习,口粮都省下不少。可以早点出来工作拿工资,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中专名额有限,不容易考,分数比重点中学高,成绩不拔尖的是考不上的。
我初中成绩一直很好,排在年级前三,也报考了师范,但不够分数。中考放榜,我把分数告诉父亲,他在店里忙活,只说了一句:“分数不够吧!”他说话的语气及失望的眼神,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再后来,国家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废除城镇与农村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前的差别都没有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有田地,生活有最基本保障,也可以进城买房,在城里工作生活,送小孩读书,日子比城上人实惠。农村住房宽敞,空气好,还有新鲜的瓜果时蔬,生活质量有保障。现在,有些城上人甚至搬到乡下居住。风水轮流转,乡下人也过上令城上人羡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