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咸鸭蛋里流淌的乡愁

2017-05-26 00:00:00    作者:方晓晴    来源:今日高邮

提起家乡高邮,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高邮的美食。而高邮最著名的美食非咸鸭蛋莫属。

汪曾祺先生在名篇《端午的鸭蛋》中,倾诉了对家乡的一片深情。文章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入主题,用家乡的风俗引出下文。一系列家乡端午的风土人情进入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喝雄黄酒、吃“十二红”等等。这些也许只是水乡高邮特有的风俗,在汪老笔下,都被描绘成最珍贵的回忆。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于平淡、自然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然后,先生笔锋一转,让他倍感自豪的还是家乡出了名的咸鸭蛋。在这满怀故乡情结的美文中,“著名的麻鸭品种”、“善腌咸鸭蛋”的高邮人、别处没有的双黄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了他笔下那么自然、那么骄傲的描述对象。

在外乡人眼里,鸭蛋除了端午节是应景食品,平时只不过是一样佐粥小菜。不就是一枚小小的鸭蛋吗,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汪老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的心里都是珍宝,作为美食家的他对家乡的鸭蛋更是情有独钟。他把对家乡的爱都集中在一枚小小的鸭蛋上,小小的鸭蛋有着说不完的美妙之处。他是借故乡的鸭蛋,表达一份浓浓的思乡情。倘若没有这种特有的故乡情结,谁能从再普通不过的端午鸭蛋中品出如此美妙的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以至于每读一遍都会想起我的故乡,想起我的亲人。

记得很小的时候,跟随着下放在小镇上的父母住在医院的宿舍大院里。夏季的傍晚,几乎家家都搬出一个小饭桌,很多人家都煮上一锅绿豆稀饭,配上佐餐的炝黄瓜、大头菜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谈着家常,一边喝着稀饭。偶尔有一家煮了几只咸鸭蛋,那家的孩子会故意在餐桌上用力多敲几下,然后,剥去顶端的蛋壳,用筷子轻轻一戳,当黄澄澄的肥油顺着蛋壳流出时,故意用嘴咂吧出声音,唯恐其他人不知。其实,那时的我家也有咸鸭蛋,是妈妈用平时节省下来的菜金买回来自己腌制的。但是,非得等到在县城上学的姐姐回家才能煮上几枚。每到这时,我都眼巴巴地在厨房等着,不时地问妈妈鸭蛋熟了没有。刚出锅的鸭蛋太烫,妈妈把鸭蛋放在盛满凉水的碗里降温,当温热时,我就拉平护衣的下摆,建议妈妈给我一枚。于是,我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带着鸭蛋在大杂院里到处飞奔,迎来的是羡慕的眼神。最后,就让妈妈一刀从中间剖成两半,姐妹俩一人一半就着白粥,享受着舌尖上的美味。那时的我特别馋,很快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直勾勾地看着姐姐手里的那半只。每次,姐姐都主动分出一半给我,然后说一句:小馋猫。

后来,轮到自己出去上学,总觉得假期太短,多少话还没有跟妈妈说完,又要回到那个不是家乡的地方。临走时,妈妈总会买些茶干、董糖、大京果等食物,每次的花样不同,但每次都会煮上十只我最爱的咸鸭蛋,让我带到学校与外地的同学一起分享高邮的美味。每次都是爸爸帮我背着重重的书包送我到车站,离别的行囊里装着满满的慈爱和乡愁。

那年父亲去世了,从无锡赶来吊唁的大表姐哭着说起一件事。“文革”后期,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我的父母下放农村医院,在省城《新华日报》社工作的姑父则带着全家下放到盐城《盐阜大众报》社做副总编。因为当时不能适应苏北简陋的生活,姑妈郁郁寡欢;大表姐也一直生病,休学在家,闹着要吃老家的咸鸭蛋。我的父母得知后,托人从乡下挨家挨户询问,好不容易凑了五斤鸭蛋,用黄泥腌制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怕路上颠破了,便跟邻居老奶奶好说歹说借了一只白铁皮桶,再到政府部门要来一沓旧报纸,一只一只卷起来码好放在桶里。父亲坐了一天一夜的轮船才到盐城。因为是夏季,船上的蚊子、臭虫遍地,父亲被咬得浑身大包。姑妈看到疲惫不堪的父亲时,嚎啕大哭。表姐接着说,以后,他们家每每吃到咸鸭蛋,都不忘念叨大舅几句。

其实,在我心中,家乡的鸭蛋与汪曾祺先生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鸭蛋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乡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