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六一又来临

2017-06-01 00:00:00    作者: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六月里好阳光,六月里好风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

六一,象征着多彩的童年。

我的童年,流连于高邮、泰兴两地。

父母在泰兴工作,我随祖父母在高邮。从记事起,就是与一帮同龄孩子一起疯。在离家不远的私人幼儿园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了几个汉字,都是些大小多少上下来去之类。后来上了新巷口小学,在一个叫观音庵改成的只有一、二年级的分部。天天下午集中在操场上唱歌,唱的都是夸赞家乡的民歌。还记得:八月中秋,月明亮,姊妹几个回家乡……,高邮本是好地方,金山银湖比不上,运河身边流,鱼虾满池塘……这一段的童年说时尚一点是:饿,并快乐着。

后来我转学到了泰兴,在泰兴的城中小学上三、四、五年级。从不适应到不愿离开,在我印象里,这段童年是彩色的。

泰兴是特级英雄杨根思的家乡,是银杏之乡。泰兴有胜利百号大山芋,这山芋很面很结实,泰兴人把山芋说成饭芋,大概是说山芋是可以当饭吃的。山芋上市时,街上好多人家门口都有一个大草窝子,里面的盆用棉絮捂着熟山芋,女人叫着:滚一(热)的一(热)饭芋。泰兴有泰兴大花生,有金黄金黄的稷米(一种小米),有鼓楼街的羊肉锅贴,有荞麦面做的黑黑的吃在嘴里滑溜溜的扁团,有小麦面粉包的扁食(泰兴人把饺子叫扁食)。

泰兴是杂粮区,那时早晚都是喝汉子粥,大麦元麦磨成的面,配一小把米,再来一点点石碱,熬成粥。粥虽薄,米粒也没几颗,可喝在嘴里滑滑的,香!一天三顿都在母亲学校的食堂里吃。有时中午没有米饭,只有馒头,玉米面做的馒头,大麦面掺点小麦面做的馒头。玉米馒头香,甜咪咪的,时间放长了,发硬,得趁热吃。大麦面馒头糙,不太好吃,可那时不是个挑食的年代。食堂里常有的一道菜是韭菜炒螺蛳肉。泰兴人对螺蛳的吃法与高邮大不同。不管是街上卖的现成的螺蛳肉,还是自己加工的五香螺蛳,高邮人都是只吃螺蛳头的那一点肉。而泰兴人却是连着螺蛳头下面的旋转着的一大圈都吃下的。好吃,一点也不碜,只是有时候,里面有些要出生的带壳的小螺蛳,嚼在嘴里有些碍事,咽下去,不知能不能补钙。

学校里学习抓得紧,回家后语文作业很多。就记得语文老师老让抄书,一抄几大段,手写酸了还得写,心中很是怨恨。

歌也唱得很多。记忆中的音乐课上,一位姓肖的男老师,弹着脚踏风琴。那时的儿童歌曲很好听。“我有一个愿望,大了当个画家……”“解放军叔叔好威风,骑着枣红马儿挺起胸,枪尖挂彩霞帽上闪红星……”多了去了。班上的女生爱唱歌,大清早,一进班就见女生三五成群,围着一张歌纸在唱。男女生界限很严,没一个男生敢站在旁边。小男生们就在自己座位上听,在心中跟着唱。于是,我也学会了“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学会了“一树红花照碧海……”。

在泰兴,一下子多了好些看电影的机会。学校常包场电影,只交四分钱。母亲的学校也常组织看电影,我跟着沾光。学校老师也常结伴看电影,都带着我。看了《画中人》《古刹钟声》等好多片子,还记得一部《徐秋影案件》让我害怕了好多天。我特羡慕母亲学校那些年轻老师,头天晚上看的电影《怒潮》,第二天在办公室就听到他们唱“送君送到大路旁”了。

泰兴话的口音有点怪,卷舌音很多。那时对老师的普通话要求不高,音乐课上,教唱《黄河大合唱》,唱到“抗日英雄真不少”时,老师学生都唱成“抗一英雄真不少”,我心想,这是什么意思呢?回家问妈妈才明白,“日”就是“一”,“过日子”就叫“过一子”。

我那个学校的学生读书时唱读现象很严重,只要老师不在场,学生读书都是唱书。没人指挥,没人打拍子,读书声自动变成了一个调的唱读,好玩!

学校的活动很多。有一次学校参加学区的文艺汇演,成立了一个合唱队,天天下午放学前留下来排《淮海大合唱》。最后几天彩排,上了彩妆,我们互相看着,高兴极了。排练结束,舍不得擦掉,都带着彩回家。

一次儿童节,上午集中看扬州木偶剧团演出《大闹天空》。我很兴奋,走在路上,忽然摸到口袋里竟有二分钱,于是在街上小摊买了一小捧黄豆饼加工成的骗孩子的吃食(不知是怎么做的),高高兴兴地去过节了。中午回来后,才突然想起,这钱是妈妈给我用暖瓶打热水用的。热水没打成,妈妈回来责怪我,我感到很委屈:今天我过节,还骂我!

转眼间,一九六四年夏,我离开了泰兴。蓝天白云,高高的杨树下,几头雪白的羊吃着树叶。这场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

一到高邮,就觉得与泰兴不一样,连街道都瘦了一圈。

暑假后,我又回到新巷口小学原来那个班读六年级。

早读课上,读毛主席的《反对自由主义》,读《为人民服务》,还要背给老师听。

小学要毕业了,学校里的几次填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家庭出身,什么是成份,什么是社会关系。童年的心中,留下了一份来得过早的青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