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母亲

2017-06-05 00:00:00    作者:高晓春    来源:今日高邮

那年二月,春寒料峭。母亲抹去脸上的汗珠,又一次弯下腰,让个大的我趴在她的脊背上,踉踉跄跄地走上蜿蜒的小路。不一会儿,她发出时疾时徐的喘气声,汗珠从头顶流到脸上、颈中。我抓紧她肩膀,她咳了声,用手将我的臀部向上挪了些,弓着腰,继续前行……

这情景至今记忆犹新。40年前,母亲在寒风中,用孱弱的身躯背着个大的我治疗腿伤。为节省5毛钱车费,徒步25公里,背我去医院。

母亲出生在解放前的富农家庭。由于家中子女众多,外公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竟然将只有6岁的她送给他妹妹家“压子。”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寄养在家,其境遇怎能与在父母身边相比呢?母亲被剥夺了入学权,只能在家中扫地、做饭,乖巧懂事的她十岁就学会女红的事儿,针线、绣花等样样在行。

几年后,她家生了孩子,她像人质似的被遣返回家。重新回到父母怀抱的好日子没过几年,厄运又向她袭来,家中因成分问题被抄了家,一个富庶的家庭陡然间贫苦起来。常遭批斗的外公含冤撒手人寰,她也因此受株连,遭世人的冷眼。

家道中落。为了生计,身心交瘁的母亲不得不上城里“帮人”(指贫穷落难的人给有钱有势人家做杂事),过着寄人篱下的艰辛生活。

后来,母亲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父亲。结婚12年后,35岁的母亲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母亲腹中怀着我,像平常一样,每天与乡亲们一道干体力活,一直干到分娩。身为大龄产妇的她,生我时竟然没去医院。

我7岁入学,生性好动,在课堂上坐不安,往往只上一节课,便悄悄溜回家。一次,被母亲发觉后,她揪着我的小耳朵,将哭喊的我送给老师,还声色俱厉地说道:“伢子不读书,等于养的猪,惯儿不惯学……”之后,我便不敢再逃课了。

物质匮乏时,人特别盼望吃肉。一次舅舅来做客,我刚进家门,就看到香味扑鼻的红烧肉,连忙搛了几块。一旁的舅舅和父亲看着我这个独苗笑嘻嘻的。不知怎么被母亲发现了,她气愤地说:“一个半个要成人,你们惯伢子摆脸上,桑树条子从小!”我流下委屈的泪水,心里怨怼她。舅舅走后,母亲把我叫到身边,轻轻抚摸我的头,和蔼地说:“今天的肉,我一块没吃,锅里留着呢。不过,你要懂礼。人穷,志不能短。”

每到秋收,学校要求学生“支农”。比如拎犁水、搬稻草、拾稻穗之类力所能及的劳动。开始,我不愿意参加又苦又累的“支农”,母亲知情后劝导我,“人要勤劳动。就是发山水淌钱来,还要人打捞呢。” 她身体力行,为了多挣点工分,主动去干拉田这种男人干的活计。一个夜晚,她在拉田的途中,不小心滑到墒沟里,一个趔趄扭伤了脚。第二天一大早,她又一瘸一拐地上工。

1979年5月,我被县体委抽调集训,备战扬州市中学生篮球比赛。我便转入高邮县中学读书,这对于酷爱篮球运动的我,真是喜出望外。临行前,母亲为我拾掇行囊。当把衣物放进箱子时,她的泪水便悄悄地流下来。“妈,你哭什么?我星期天就可以回来了!”我这一说,母亲哭得更伤心了。我长大后,才渐渐明白母亲的心思。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1981年5月7日,母亲意外地离开了人世。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感觉天快塌了,失母之痛如刀绞心。在灵车上,我双手捧着母亲的遗像,想着母亲对我的教诲,啜泣不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