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意外的收获

2017-06-09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兼说学习研究传承汪曾祺

五月一日,应朋友之邀,去泰州看望一位“老插”。

“老插”想必不少人都知道其含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插队知青的俗称。

这位老插其实不是知青,插队时仅仅十二岁,充其量小学文化。他跟随成份高的父亲一起插队到我老家的一个村上。母亲因为父亲成份高而离异。在那个时代,因此而夫妻离异、父子决绝,屡见不鲜。

1969年夏秋插队,直到1979年春夏回泰州,他在我的老家整整生活了十年。

十年间,做了什么?我未与之深谈,不能确切地知道。无非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学,跟着村里的一群小讨债鬼割草放牛拾麦穗吧。他父亲是个酒鬼,买不到酒时,就到大队的卫生室要一点酒精,兑水而饮。肯定不会用太多心思管教儿子,任其如一头旷野里的小牛,撒蹄而奔。

但有一点是无疑的,这个小老插,在农村活得很苦。

我家前面就是一座知青屋,来自泰州老渔行的几位姑娘住着。她们基本上没有文化,靠捕鱼为生,渔民大都是供应户口,凑数字凑到了她们,戴着知青的帽子插队了。

那几位姑娘(其中有一位是老病鬼子)一到夏秋大忙季节就发愁,她们不会干活,又必须完成分派的任务,常常是一身水一身泥,起早贪黑。小屋里时而传出哭泣声。

那位小老插的日子会好到哪里去呢。

这次我去泰州,是做好思想准备的,准备听他诉说十年的遭遇、十年的痛苦、十年的挣扎。怪了,一见面就异常地热情,自始至终没提在农村的苦。倒是讲他回城以后,组织了家庭,生了一个女儿,现在女儿工作了,自己和妻子也退休了,自己又找了一个维护菜场秩序的工作,日子过得安逸。那份满足全部洋溢在脸上。

这使我非常失望,甚至认为小老插虚伪。十年的凄苦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人家不说,我也不便启发,何必要将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拖入不堪的回忆里。

我以为,这次会见最终以喝几杯酒平平淡淡地结束。

出乎意料的事还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他说他业余时间没有不良嗜好,只好淘书。

我的眼睛为之一亮。

他说着跑进房间,抱出了一堆旧书,还有一摞旧报纸。他说,这里面有不少高邮人写的和写高邮的书。他指着书报说,一下班就坐下来翻翻旧书,看看报纸,不是很懂,但心里软软的,不知不觉回忆起在高邮农村的生活。

他说着说着,还真的动了感情,眼眶泛红了。

他边说边一一拿给我看。我的目光锁定在三本书上。一本是《诗心词人秦少游》,一本是《汪曾祺研究》,还有一本是《受戒·汪曾祺自选集》。家乡两位先贤的著作,特别是汪老的书,我有不少,唯独没有这三本。

我一再在手上摩挲,不忍丢下。老插是位聪明人,很爽快地说,你喜欢,就送给你,我改日再到旧书摊上淘。

人家好不容易淘来的,而且淘书是其大好,淘书如淘宝,淘到一本好书,难得,我哪能夺爱。两难之下,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说是向他借,等他到高邮回访时还他。他笑哈哈地答应了。

本来是一趟玩玩而已的旅程,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宝贝,心里当然非常高兴。

回家以后,忙不迭地品味借来的宝贝。先看汪老的自选集和研究汪老的专著。这两本书还真是淘来的,书的扉页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购书人的姓名和时间。而且,看得出购书人确实是认真读过,书上留下很多痕迹。尤其是自选集,购者是带着词典读的,多处留下注音释义,比如《岁寒三友》一篇,就对抿、趸、痄、戥、瘌痢、、筇、邋遢等词语作了注音和释义。

翻看着自选集诸篇,几乎每篇都有多少不等的注音释义,以及对重点词句段落的勾划。从注音释义的字词、笔者的字迹分析,阅读者的文化层次不是很高。

阅读者的态度是虔诚而认真的。

念此,我的脸上火烧火燎。我于汪老第一次回乡时,在高邮师范礼堂聆听老人家的讲座,尔后阅读过《受戒》《大淖记事》诸篇。其后三十年,因岗位时有变动,偶尔阅读汪老的作品,也是泛泛为之,何曾如这位未谋面的他乡之客这般用心用情用力地阅读过。

不读、不深读汪老的作品,滔滔乎口谈之学习传承,无异于缘木求鱼。

再读《汪曾祺研究》(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就不仅仅是脸上火烧,简直就是无地自容。

著者邰宇,江苏姜堰人,职业教师。邰先生在后记中自述:“1990年前后我在江苏教育学院读书,周成平老师教我们当代文学。当时我们班开了一次班会,讨论一位当代作家的创作成就。在周老师的鼓励下,我写一篇综述。那算我第一次涉足文学批评吧。后来,我还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我的第一篇所谓论文《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简评》。”

从1990年写作第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研究论文开始,作者穷近二十年之功,著就了《汪曾祺研究》一书。全书17篇论文,20万字,系统分析研究了汪曾祺作品的观念、风格、艺术,如《悲悯与温情的变奏曲——论汪曾祺小说母题的生成与变异》《从审美到审丑:论汪曾祺小说的美学变异》《冲淡又深情:<萧萧><大淖记事>风格合论》《平民意识与贵族姿态——汪曾祺小说一解》《汪曾祺散文的语言艺术》等篇什中,可见著者阅读之精深,思考之审慎,用功之勤勉。

且不论邰先生的立论是否正确、观点是否独到新颖,也不论其言说之影响广窄,其治学之精神、治学之路径,是值得学习的。

汪曾祺是高邮人,其作品的背景多是高邮。高邮人在研究汪曾祺上理应先机在手,捷足先登。可是,现状却不如人意,高邮籍作家除少数专家外,论者渺渺,抑或有所论,也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成气候,更无发聩之声。近读王彬彬先生主编的《独领风骚》之汪曾祺研究简目,简目梳理了从1980年到2016年国内汪曾祺研究论文盖120余篇,其中高邮籍作家只有陆建华先生的7篇论文列入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2篇,本世纪近七年5篇),加上王干、费振钟先生的3篇(王干独立完成2篇,两人联合署名1篇),唯10篇而已矣。当然这个统计不无遗珠之憾,但很能说明问题。

说来惭愧,笔者也曾被动地写过一篇小文《洒脱的汪老》,且登在省报版面头条。回视全文,除用意正派之外——不以汪老谋利,亦不以汪老扬名——几无新词,仅仅表达一个乡里后生对前辈的敬仰。

汪老逝世二十周年,人已走,茶更香,勃勃然兴起汪学热。窃以为根本原因是他的作品益于世道人心,让人读了“心里软软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有那么一批如邰宇先生这样的专家学者,不断地探微发幽,使汪老的作品光彩照人,永不褪色。

学习研究传承汪曾祺必须从正心诚意地研读汪曾祺作品入手,从吸收汪学营养埋头创作做起,舍此无他途。一切的炒作、复制、临摹,以至于闹闹嚷嚷,都是毫无意义的。汪老作品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自有其家人以及专家们为之,何须我侪引车卖浆吆喝巷里,我们只管阅读之研究之学习之传承之。这是我读《汪曾祺研究》获得的感受,也是“五一”泰州之行收获的意外之果。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