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5 00:00:00 作者: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过去,高邮的城镇居民常用的燃料不是煤,是烧草——烧芦柴。这种芦柴杆细而叶多,除了烧火,没有别的用处。草是由乡下——主要是北乡用船送来,都在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中写到的大淖靠岸。从大淖往各家送草,必定要经过一条巷子,因此,这条巷子就叫草巷口。
草巷口本来是高邮城上再普通不过的一条巷子,多少年来,它的知名度,在高邮城上的近百条巷子中很难排进前十名;近年来却因为汪曾祺写了同名散文,草巷口渐为广大“汪迷”们所熟悉,知名度不断上升。外地“汪迷”来高邮寻访汪曾祺的足迹,第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大淖记事》中写到的大淖,接着就是要踏看散文《草巷口》中写到的草巷口了。
《草巷口》是一篇生动描绘草巷口民俗风情的散文,它的规模与气势不能与宋代张择端绘制的著名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相比,但绝对具有《清明上河图》的神韵。在短短不到3000字的有限篇幅中,汪曾祺写了大小七家商店,计为:油面店(茶食店)、烟店、茶炉子、澡堂子(浴室)、卖香烛的、碾坊和酱园。汪曾祺不但有滋有味地写出这七家商店各不相同的特色,还以极精炼的文字,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令人过目难忘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传导出让读者闻得到的气味。例如,他写卖小香烛店的老板“人物猥琐,个儿矮小,而且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