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草巷口》杂拾

2017-06-25 00:00:00    作者: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过去,高邮的城镇居民常用的燃料不是煤,是烧草——烧芦柴。这种芦柴杆细而叶多,除了烧火,没有别的用处。草是由乡下——主要是北乡用船送来,都在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中写到的大淖靠岸。从大淖往各家送草,必定要经过一条巷子,因此,这条巷子就叫草巷口。

草巷口本来是高邮城上再普通不过的一条巷子,多少年来,它的知名度,在高邮城上的近百条巷子中很难排进前十名;近年来却因为汪曾祺写了同名散文,草巷口渐为广大“汪迷”们所熟悉,知名度不断上升。外地“汪迷”来高邮寻访汪曾祺的足迹,第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大淖记事》中写到的大淖,接着就是要踏看散文《草巷口》中写到的草巷口了。

《草巷口》是一篇生动描绘草巷口民俗风情的散文,它的规模与气势不能与宋代张择端绘制的著名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相比,但绝对具有《清明上河图》的神韵。在短短不到3000字的有限篇幅中,汪曾祺写了大小七家商店,计为:油面店(茶食店)、烟店、茶炉子、澡堂子(浴室)、卖香烛的、碾坊和酱园。汪曾祺不但有滋有味地写出这七家商店各不相同的特色,还以极精炼的文字,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令人过目难忘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传导出让读者闻得到的气味。例如,他写卖小香烛店的老板“人物猥琐,个儿矮小,而且是个‘鼻子’”,偏偏娶得一个做事干净利索且长相漂亮的媳妇,以至于“一街的人都为这个小媳妇感到很不平”。他写澡堂子的味道“是很多人愿意闻的。他一闻过味道,就觉得:这才是洗澡”。现在的草巷口早就没有汪曾祺写到的这七家商店了,但他在散文中却把这些已经消失在岁月风尘中的商店“复活”了。这正是汪曾祺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之所在:他将渐行渐远的民俗风情用文字保存了下来,让人们重睹昔日生活风景的同时,也体验到一种深厚而悠远的民俗文化的韵味。

汪老的散文《草巷口》写于1994年10月17日。我之所以说得这么肯定,是因为那一天,我在参加中宣部的一个会议结束后去看望汪老,他正为刚写好的《草巷口》投给哪一家报刊拿不定主张。其时的汪老在海内外文坛已是声名鹊起,上门求稿者不断,但他并不把自己当名家看待。我说:“交给我处理吧。”回到南京后,我立即用电传的方式,传给《高邮日报》,家乡的报纸是第一次拿到汪老刚写好的作品,十分兴奋,立即付排,在平时的印数基础上加印了1000份,还供不应求。但《高邮日报》毕竟是一个小报,我正考虑将《草巷口》找一家合适的文学杂志发一下,时任《雨花》总编的周桐淦闻讯找到我门上,我俩一拍即合,他立即编发。这就是现在所有汪老的书中,都将《草巷口》的第一次发表注明为“原刊《雨花》1995年第一期”的原因。

前不久,我应扬州一批“汪迷”的热情邀请,去参加他们精心组织的朗读汪曾祺作品的活动。这活动有点像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但有所改进。首先,其活动名称随季节而变化,我参加的是“夏天的朗读者”。其次,每次邀一名嘉宾,进行有关讲解,主读一篇作品,然后是参加者围绕活动主题自主选择、朗读相关作品。那天,我在向大家谈了我所知道的汪曾祺、朗读了汪老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后,当地“汪迷”们纷纷报名朗读,所读作品有《受戒》《鉴赏家》《草巷口》等,一个个都是早有准备,声情并茂,现场气氛热烈。读《草巷口》的是一名高二女学生,读得尤为感人。我问她为什么选读这篇散文,她说:“虽然我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但汪爷爷的文字感染了我。我的外婆今年80多了,高邮人。她想老家时就让我朗读《草巷口》,每一次听后都夸奖说,写得真好,好极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