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燕归来

2017-07-10 00:00:00    作者:朱禄山    来源:今日高邮

清早,我还没起床,只听到窗外传来一连串唧唧喳喳的鸟鸣声。感觉不像是麻雀的叫声,麻雀叫起来是短促不连贯的,莫不是燕子归来了?我赶忙起身,跑出门外,朝着鸟鸣处一看,还真让我猜对了。只见我家阳台檐下晾衣的铅丝上立着一只燕子,墙角飞檐处也立着一只,它们在相互对鸣着。见我出来,它们没有丝毫的慌张,反而将头斜过来,对着我更加欢快地鸣叫起来,似乎在向我报告它们从南方回来了。它们莫不是去年夏季来我家阳台檐下衔泥垒窝的那一对燕子?它们的儿女——去年孵出的三只小燕子又到了哪里?这不由勾起了我的回忆,想起了去年一对燕子在我家阳台檐下衔泥垒窝孵小燕子的情形来。

那是去年夏季的一个早晨,我起身打开大门,看到阳台檐下地面上有一小团十分显眼且新鲜的烂泥。这很让我纳闷,昨天傍晚没见到呀,是谁投放的呢?当我左顾右盼不得头绪时,无意中抬头一看,只见阳台雪白的檐下,已经有了一个用烂泥刚垒出的勉强能显示出半圆形的燕窝雏形,才知道是有燕子来筑巢垒窝了。我连忙高兴地告诉老伴,我们家有燕子来垒窝了。在我们这里有这么一种传说,燕子是有灵性的鸟类,凶屋和无人居住的家院它们绝不会栖居,它们只入住温馨、和谐、安康、吉祥之家。哪家檐下有燕子来筑巢,说明这家就充满祥瑞之气,就有好运来。虽然我不相信这种说法,但也说明我家所处的环境一定很好,否则燕子也不会到我们家檐下来垒窝。我高兴不已,甚至还悄悄用手机拍下来,在微信上向孩子们报喜并让他们欣赏。从这天起,我和老伴开、关门都轻手轻脚,尽量不打扰燕子筑巢垒窝。出于好奇,我时常隔着纱门或窗户玻璃观察这对燕子垒窝的情形。通过观察,我对燕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燕子可是天才的建造师。我观察到,燕子垒窝时,两只燕子来回穿梭,不知从何处衔来满嘴湿漉漉的烂泥,但并不是单纯的烂泥,泥中夹带着草棒或草茎,显然是经过有意识的加工后衔来的。小时候曾听老人说过,燕子衔来的泥之所以能够牢固粘在檐下,是燕子用它的唾沫与泥土拌和而成的。这种说法我以为是可信的,但没有经过科学考证。我发现,燕子衔来泥草飞到檐下后,并不立即将泥粘上,而是要反复多次用嘴啄檐面,直到认为牢靠了,才把衔来的泥草粘上去。有时衔来的泥中草棒太长,有一头翘着,这燕子还要反复用喙去啄压。实在压不下去,它会稍作停顿,还将头斜过来,直视草棒,似乎在思考如何摆放。大概是考虑成熟了,找到了办法,只见它把那草棒重新叼起,移动一下位置,直至草棒摆放顺妥再用喙压实才罢休。燕子真称得上是能工巧匠,没用任何工具,就靠它们灵巧的嘴,一点点地垒起了既美观又实用的窝巢。一天、两天,大概经过十天左右时间吧,在燕子执著、艰辛的劳作下,一个精巧、牢固、形如半个钟磬的燕窝就出现在我家的檐下了。

燕子是具有团结互助精神的小生灵。我观察到当窝巢垒筑到七八天时,已不是两只燕子衔泥垒窝了,好像有四只或六只燕子在轮流有序地参与其中。我很惊奇这些小精灵难道也有团结互助的精神?答案是肯定的。我观察到,当一只燕子将满嘴的泥粘上后刚飞走,第二只燕子就匆忙飞过去堆垒,紧接着第三只燕子又衔了满满的一口泥,飞来盘旋一圈,停立在我家晾衣的铅丝上等候,不一会又有一只燕子飞来落在铅丝上。如此看出,至少有四只燕子参与了垒窝。我猜测大概是我家檐下的这对燕子知道预产期已到,急等着窝巢下蛋,请来邻居帮忙的吧!在邻居燕子的帮助下,好像是三四天时间吧,窝巢就很快完工了。没等窝巢全部干燥,有一只燕子,肯定是雌燕,就急急忙忙飞进窝巢伏在里面下蛋;另一只燕子,不用说是雄燕,经常立在巢旁有时鸣叫、有时用喙梳理羽毛,好像在陪伴妻子生产;那些前来帮忙的燕子们就不知飞到哪儿去了。大约又经过二十多天时间吧,就看到燕窝口边有两三只头呈灰黑色、喙呈嫩黄色的雏燕露出头来。每当它们的父母飞来,这些雏燕发出唧唧的叫声,张开嘴巴,等着喂食。看着老燕辛苦喂养幼燕的场景,不管是谁都会被这母爱精神所感动。在老燕子的精心喂养下,小燕子们迅速长大。最明显的是小燕子排泄粪便时,它们已经能够自己扑打着翅膀,稳稳地站立在巢边了。据说,小燕子不会扑打翅膀时,它们排泄出的粪便都是老燕子衔走,从而保证窝巢的清洁。老燕子翩翩飞翔,小燕子唧唧吟唱,为我们清闲的生活增添了乐趣,真希望它们一家长久地栖居在我们的屋檐下。

一天,我家周围一下子飞来了二三十只燕子,唧唧喳喳,十分热闹。燕子们不时地穿插飞翔,在我家门前缭绕,整整一天。我和邻居们感到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燕子?第二天早晨,不经意中感到,好像缺了点什么。是燕子的鸣叫声!抬头一看,檐下的窝里小燕子不见了,连老燕子也不见了。我这才恍然大悟,昨天那么多的燕子——大概是它们家的亲朋好友,是来一起庆祝小燕子们健康成长,或是传授飞翔技艺,还是为这些幼燕第一次飞翔来保驾护航?不得而知。从那天起,再也没见到过它们的身影。这让我们老两口惆怅了很久,无端生出了怨恨之情,怪这窝燕子招呼都没打一声,就飞走了。但回头一想,燕子们飞走也有它们飞走的原因,心里也就释然了。那燕窝我们一直保护着,这是燕子们千辛万苦垒砌的,过年掸尘都没舍得捣毁。

如今,燕子又飞回到我们家檐下。看到燕窝完好无损,省去了它们艰辛劳作的过程,它们一定很高兴!我和老伴更高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