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3 00:00:00 作者:方春荣 来源:今日高邮
早饭时光,行走在高邮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大到茶楼,小到面摊,经营“阳春面”者比比皆是。大小不一的门面甚至住家老屋,迎街一口大锅,室内放几张条桌。生意好的,找不到座位的吃客就立在街边,端着碗,当街拖吃。真不失为我邮城的一道独特风景。
你看那面汤沸腾的灶台旁,围满了食客,看着面老板在云蒸雾罩中施展技艺。面老板很娴熟地在灶台上放开一排小瓷盆,依次舀进适量的酱油和味精,撒一把蒜花,也有加虾籽的,这是面条的基础佐料;接着食客提出各种个性化的要求:这个说我不吃荤油、要素油,那个说我要加香菜或青椒,有的要味淡、酱油少一点,也有的要味浓、再加一勺酱油。另几个人关照要“干拌”不放汤水,也有的要半汤或宽汤的,还有个别的关照面头小一点,那一般是老人和小孩。奇怪的是面老板总能记住各自的要求。如果是常来的顾客,不用说,面老板将他们的口味是熟记于心的。你看他(她)用眼睛把周围的顾客一扫,大概知道这锅要下多少碗,一捧水面下锅了,再将放好佐料的小瓷盆漂在面锅里,一两分钟后捞起,就成熟料了(这一点很关键),接着用大竹筷子在沸汤中翻拨面条,须臾,熟了。这时候面老板双手像玩杂耍似的,一手用竹筷夹住一叉面条,在锅里涮涮,捞出,另一只手握笊篱(铁丝编成的漏网)一捧、一抖,下入小瓷盆里,再用大筷子一卷,一团面在碗里好似梳过一般,漂亮得很。各人的佐料自己认得,自取是了。一锅面出来一般并不按先来后到,而是干拌的先叉,年轻的食客先来,上了年纪的老人是锅里的最后几碗。本来嘛,年轻人喜硬,老年人喜烂,倒是挺人性化的。
阳春面经济实惠,为大众所接受。为吸引食客,面老板各显其能,传承、创新,提升了这碗面的滋味。首先是秘制酱油。所谓秘制,就是采购来的酱油各家都加调料事先熬制,至于用哪些调料,各不相传。二是面条本身很有讲究。货的来源各有不同,好的面条下锅即漂,吃到嘴里有筋道且爽滑,这和做面时加碱多少,面皮压制的厚薄、柔软和新鲜程度都有很大关系。再有就是煮面用宽汤猛火。生意好的面店,多用大锅沸煮,一团面下去,随汤翻腾片刻,面香沁人肺腑。如果是清晨刚开火,一锅清水下出的面条,断没有那个香味,更何况在家里下面,小锅小灶,你佐料再好,也出不了那个味道的。
很多人都有家乡的美食情节,高邮人也不例外,比如高邮的咸鸭蛋、蒲包肉、盐水鹅,总被家乡的游子带到祖国各地,甚至于漂洋过海。有一天我到面馆去吃面,遇到两个在苏州工作的姑娘,吃完面后她们提出要打包10份阳春面带去苏州。面老板给她们抓了约二斤生面和十个料包(店里有装好的料包,看来并非个案)用塑料袋包扎好。两个小姑娘用手机扫码支付后,提着10份生面条,笑着离店而去。我很是疑惑,难道苏州不卖面条?细想非也,这完全是为了一种记忆、一种情结。估计这两个姑娘未出高邮前,在这家面馆吃得多矣,到异地工作后,总觉得他乡的美食,不能满足她们有记忆的味蕾,总是怀念家乡的阳春面,故有此举。她们带走的不是面条,而是乡情、是眷念,我很能理解了。其实此面条和佐料到他处并不能煮出原来的味道,想来这一点她们也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