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梧桐树

2017-08-07 00:00:00    作者:濮颖    来源:今日高邮

梧桐树并不特别,小时候随处可见。马路两侧,干渠左右,还有寻常人家的庭前屋后。也谈不上有多喜欢梧桐树,许是因为见多了,熟悉了,自然就亲近了。记忆中,有外乡人问路。大人们随手一指,不是梧桐树东、梧桐树西,就是梧桐树南、梧桐树北。我们便一起循声望去,此时梧桐树不仅是最好的参照物,更是眼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梧桐树的树干是绿色的,高大挺直,气势昂扬。树皮干净又平滑,既不似刺槐树皮的沟沟壑壑,也不像榆树皮一样扭扭曲曲,更不像水杉树那样枝枝蔓蔓。从干到枝,一片葱郁。夏日午后,大人们喜欢在梧桐树下休憩。看桐阴婆娑里孩子们嬉闹,听林间鸟叫蝉鸣,那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

喜欢上梧桐树,是九岁那年的暑假。父亲特地托人买了两张《少林寺》的电影票,带我去城里看电影。小镇离县城20多公里,父亲用一辆28杠的永久牌自行车驮着我往城里骑。正午的太阳像燃烧的火球,热浪烫得人全身灼痛,天地间白亮亮一片,刺人的眼。父亲怕我晒伤,脱下衬衫把我包裹起来。又怕我中暑脱水,不停嘱咐我喝随身携带的凉水。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眼见父亲裸露的皮肤晒得通红,似要爆裂开来;汗珠如豆一般,白色的背心湿了干,干了又湿。我让父亲喝水,他说在家喝饱了,都存在肚子里呢。父亲拼命地蹬着车,挥汗如雨。我叫父亲歇一歇,他抬起左手拍拍胸膛:爸爸有的是力气,我早一分钟赶到,你就少晒一分钟的太阳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感到全身一阵清凉。赶紧掀开顶在头上的衬衫:哇,梧桐树!只见一条宽阔的马路两侧,是一棵棵高大的梧桐,郁郁葱葱的树叶重重叠叠,几乎不留一丝空隙,如一把把擎天大伞,为路人遮天蔽日。整条大街藏在一片浓阴之中。父亲将我抱下车,让我站在一棵茂盛的梧桐树下。他指着满街的梧桐:你看,这树多好,既给人清凉,也为人遮雨。这条街因为有了这些树,才有了生趣,更有了温情。此后,我除了记住了李连杰,也记住了这条满植梧桐的大街。

长大后,我读了一些书,竟发现古人喜欢将梧桐入诗。诗人笔下的梧桐多与秋雨、萧索联系在一起。这自然是见仁见智。我喜欢“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一叶落而知秋”,这叶便是梧桐树叶,梧桐是智慧之树,能知秋闰秋。梧桐也是爱情的象征: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原来,除了父亲说的生趣、温情,梧桐更有诗意。

进城以后,一条梧桐大街成了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地,每天从梧桐树下经过,我没来由地欣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十年不短,眼见得白云苍狗,花落花开。随着城市的变迁,这条街不复从前的繁华,所幸的是梧桐还在,古风尚存。一年四季,这满街的梧桐树犹如一帧帧变化的水墨丹青,默默守望着小桥流水、古道斜阳,给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

父亲依旧骑车,只是头发白了,再也驮不动我了。当年为了生计奔波的28杠也早已成了久远的回忆。父亲的记忆也减退了,很多人很多事都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他的脑海中渐行渐远。但是那年夏天,那年的梧桐树,他却和我一样记忆犹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