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3 00:00:00 作者:杨鼎川 来源:今日高邮
1987年之前,我是一个没有到过高邮的高邮人。
1987年春天去福建武夷山开会,在南京转车,才有机会初访高邮。
乘坐一辆又破又挤的汽车离开南京中央门车站,上308国道,经六合、仪征至扬州,正好两个半小时。再东行十五公里至江都,折而向北,过万福闸,见大运河之最阔处,状如长江。运河大堤亦铺设柏油路面,宽约十米,与公路合而为一。堤内是低于河面的农田与房舍,堤外是缓缓流淌的运河。河上列车式的拖轮颇壮观,船上晾晒的各色衣物,如远洋轮船上五颜六色的万国旗。运稻草的船体积极大,像一座房屋在水面移动。对岸堤上无车通行,遍植柳树水杉,形成一条伸向天际的防护林带,仿佛风景画上用淡墨所画的一笔。细看,则树们各具风姿:柳树婀娜,似弱不禁风的小女子;水杉笔直,如挺拔英俊的伟丈夫。还有一种树,光秃秃的没有一片树叶,却在枝头吊着一个一个小圆球的果实,仿佛檐下的小小风铃。
大运河,古老又年轻的河!当年,我的祖辈父辈,就是沿着你的航道从高邮下扬州再走向四方的吧。
高邮,地据扬楚之脊,古称秦邮。因其形似覆盆,又称盂城。大运河穿境而过,东有荡,西有湖,水网密布,物产丰富,双黄鸭蛋、麻鸭、董糖,远近闻名; 此地风水,又养育了秦少游、王磐、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和当代的汪曾祺。
这是由文字中得到的对故乡的了解。我所见到的高邮是怎样的呢?
站在汽车站前面的公路上,往南,可望见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净土寺塔;往东,可望见文游台。西面有三条马路通向城内:居中一条通至北门口,两旁是机关、住宅和商店,可算作新城的中心。北边的一条环城而行,接通继续北上的公路。南边那条马路通向旧城东门。三条马路都是新修筑的,我挑了南边那条路进城。
城门口是县立中学,似颇大,未入。过县立小学(今名第一小学),记得父亲说过他曾在此就读,便入内看了看。房屋大抵还是解放前或五十年代所建,没有什么新的气象。
走到十字路口,见北街宽阔整齐,南街窄小破旧,反映着高邮的两个时代。我仍向西行,因为我想看看运河。祖母在世时常常说起,运河高邮段河床高于街面,发大水时河面竟与城墙一般儿高,一旦堤溃,水头势不可当,淹至屋檐。人们只好蹲踞在迭起的八仙桌上,或坐进洗澡的大木盆随水漂去。结局可想。
一裴姓老人,自谓系1950年从外地来邮,现已离休,他知我来意,热心地带我登上河堤。老人说,运河曾两次改道,眼前的河道是解放后所挖,倘渡到对岸,可见旧道及不远处的高邮湖。可惜一时间过不去。抬眼远眺,但见白茫茫一片水域在暮色中闪烁。
次日,天明即起,去南城访奎星楼,去城东北访文游台。
毕竟是苏北。春分已过,晨风还很硬,吹透了风衣和毛衣。田野里种着小麦和油菜,与川西坝子没有什么两样,但城郊的农舍却依北方格局建筑,颇类京郊如梆子井一带的农舍。似乎,高邮是处于南北之交界线,故南北风光兼而有之。
奎星楼是高邮一景,始建于明天启年间。管理不善,楼下的园子显得破败,虽然似乎不久前还整修过。园中一古柏,围以铁栏,有介绍曰:“千年古松今还在,这是唐代种植的一棵树。” 我对看园子的老人说,这好像是柏,不是松。老人答道:这是柏松。一种深谙中庸之道的智慧。妙极。
园子旁边是一段两人高的城墙。墙外是田野,墙内也是田野。站在城墙上,东可望见净土寺塔,西北可见运河大堤。临风而立,想起已走向茫茫历史深处的古人先贤;想起葬在重庆金刚坡的祖父,葬在富顺十字岭头的祖母和汝 三叔;想起独居台北的姑妈。高邮难道不是曾在他们心中深深埋藏而又时时梦魂牵绕的故土么?祖母生前多次表示,希望将自己葬在故乡的土地,可惜终未如愿,她老人家只能永远在异乡的土地上安息了。现在,她的长孙,在她辞世二十二年后的一个春天的早晨,从大运河边向西方呼唤:
魂兮归来,祖父!魂兮归来,祖母!魂兮归来, 叔!你们远离故乡,颠沛流离,饱经苦难。愿你们魂归故土,永得安宁!
文游台大概是高邮古迹中比较值得认真看看的一处。这里原是东岳行宫的一部分,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后苏轼过高邮,与高邮先贤孙觉、秦观及寓贤王巩聚会此台,饮酒论文,故名。宋文游台与汉墓唐塔、明驿站、清人故居同为高邮之胜,倘秦邮亭得以保存,便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组完整的坐标。
大门之内,先有于安澜题写的“古四贤祠”,设画像;一侧是陈从周先生所题之“映翠”园,然而仅有几竿细竹。中立铭记高邮历史情况大石碑一块,为高邮知州所立,高邮文学会一九八五年重立。后边,是唐圭璋先生题“秦观读书台”,很窄很陡的石阶,很小很暗的屋子,古人读书恐怕是不怎么舒服的。再往上是“盍簪堂”,沙孟海题,并有说明曰:
清嘉庆二十年,高邮知州师兆龙为纪念四贤会集,特请著名金石家钱泳集苏、秦、黄、米诸书家手迹勒石于壁,为《秦邮帖》。
盍簪堂内悬着汪曾祺先生所撰长联,曰:
一九八六年九月,岁在丙寅
拾级堂登念崇台杰阁几番兴废千载风云归故里
凭栏四望问绿野平湖何日腾飞万家哀乐到心头
邑人 汪曾祺 撰书
文游台最上面是秦观像,以玻璃钢制成。内悬一联曰:
古秦邮湖山留胜迹
文游台佳话传千秋
甲子腊月岭东陈大羽撰并书
走了半日,口渴思饮,无水。在文游台外公路边购得青皮萝卜一枚,食之,略有辣味,不如北京之“心里美”,亦不如四川之水萝卜。
以不足一日访古城高邮,走马“望”花耳 !因系初访,故记之。高邮名产,仅得食董糖一种,甜而香。双黄鸭蛋以及祖母说起过的烧长鱼和汪豆腐,皆未及品尝。何时再访高邮,食双黄蛋、烧长鱼、汪豆腐。
1987年3月20—21日记,1987年7月30日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