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7 00:00:00 作者:陈仁存 来源:今日高邮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近读汪曾祺说泰山。汪老说:“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十年间两登泰山,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
又回到对汪老认识的原点,那就是思想性、艺术性加人性的完美结合,一种比淡雅还难以言喻的精辟自析,“神若浮云,观乎万物而与同化”。尼采,“瞧,这个人。”我们也不妨说,“瞧,汪老这个人。”尼采以世界与我为中心,自比太阳,情绪失控,疯了。汪老“酒不醉人人自醉”,他的知识、情感、意志、兴味都是平民化的,比如《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那一段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唱腔:“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起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人走茶凉,是官场、人气场的“常言道”。世道是很现实的。他的脚踪行走在市井、行走在普通人中间,讲出了好多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故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向着困境中不能自拔的人们发出抚慰的声响。他揭示了很多困境的真相,陈小手、巧云、十一子、八千岁、“岁寒三友”……一个一个人的命运,与身处的那个时代黑的、白的,老蒋鬼子青红帮、有枪就是草头王紧密关联。从而让我们有一个正确而全新的认识,环境是一把双刃剑,谁都不能逃避那个现实。汪老的原点就是一种儒、释、道互补的精神。他人淡如菊,谦谦卑卑,大隐于市,不苟且于名利。作家何士光说:“一个人心中若是没有一个世界,是无以面对整个世界的。”关于泰山,前人之述备矣,有孔子去齐国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又一次登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认识你自己”,2000年前,古希腊人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刻下此箴言,作为神谕,就是我们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回到原点,汪老在原点的高处。秦始皇、汉武帝泰山封禅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虚空的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