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4 00:00:00 作者:陈志仁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游记
(2003.11.8-10)
一股巨大的寒流在电视、电台和报纸聒噪了几天之后终于到来,浸蚀着江南大地。当我们下午乘上常熟到淮安路经高邮的大巴时,已是北风呼号、冷气袭人,气温比早上在沙家浜时又降了七八度。据说还会降至C氏2度。我把随身带的衣裤全部穿上,还是感觉寒风透骨。记得几天前,在岳阳我还穿短袖裙子时,曾尽情嘲笑过带一大堆衣裤的外子鼎川先生。笑他谨小慎微,像个套中人;笑他每次如此,白当搬运工却悔而不改。先生老实承认这是在他父亲影响下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出门在外,物事齐备,宁多勿少。这一次先生成了大赢家,我却只好“不听老人言,必定受饥寒”了。我决定一到高邮先买衣服。先生宽容慷慨地说,他可以为我提供毛背心和棉毛裤。想起先前的嘲讽,我有些不好意思。
汽车走走停停,一路捡客、上货。一会儿要加油,一会儿又维修, 嗦嗦走了5个多小时,到达高邮地界时窗外已是一片昏黑。最要命的是这辆可恶的大巴违约,竟然在高邮的高速路口就扔下我们,说是有出租车可搭乘进城,便径自开往淮安去了。
拖拉着行李,在刺骨的寒风冷雨中我们两眼一抹黑,方向难辨。这段高速公路刚建成,还未通车,路灯都有一盏没一盏的,哪有什么的士可搭。正无计可施,见不远处驶来一机动三轮,我们赶紧招手,喊叫着迎上去。车夫是个跛脚残疾人,能说会道。说是进城还有近20公里,路不好走,但他保证送我们到高邮宾馆(市委第二招待所,我们准备投宿之地);说雨天寒风,生计难讨,大家都很辛苦,残疾人尤甚;说要我们给30元,就当是支援支援残疾人……能有车进城就行,何况残疾人也的确不易。没讲价,我们上了车。又来一小伙子,三人加行李挤坐在狭小的车厢里。车厢没门,两片破帘子垂落在已断掉的铁丝下端。三轮一开动,透骨的冷风夹带冷雨直往车厢里灌。我们已将身体缩成一团,仍然冷得瑟瑟发抖。
三轮车终于行至城边,却停下了。残疾司机说话大变,说他的这种机动三轮没有入城证,进不了城,他会为我们另找一辆进城的车。这在广东叫作“卖猪崽”。但广东被卖的乘客不需另出车费,两车司机就原车费自行协商分配。这里不然,残疾人要我们付他30元,进城车费另付。我们不服,和他论理,他还是老话,一个劲地说:就当你们支援支援残疾人啦,就当你们做好事啦……明知受了欺诈,我们也不想再与他纠缠,黑灯瞎火、苦雨凄风,赶路要紧。又花15元,搭一健康人的小面包车到了高邮市委第二招待所,已经晚上8点多钟。
住定,冒雨上街找吃的。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在汪曾祺笔下古朴美丽、繁荣富饶。而我第一眼见到的雨中的高邮却显得穷困贫寒、满目萧条,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县城:没有宽阔的马路、穿梭疾驶的车辆,没有霓虹灯闪烁的茶楼商厦、灯红酒绿的豪华餐厅,没有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繁华城镇的喧嚣,也没有现代都市的风貌。大街小街都冷冷清清,路面不平,灯光昏暗,商店关门闭户、几无行人。几家餐厅饭馆门庭冷落,正待打烊。雨越下越大,我们只想找一面店,吃上一碗热汤面充饥驱寒足矣。但不行。高邮人说要吃面得早上,晚上没有卖面的。奇怪的习俗!最后走进一家快关门的夫妻小饭店,将就着吃了些饭菜。
高邮是鼎川先生的祖籍,也是他表叔汪曾祺老先生的故乡。鼎川祖上杨氏家族,是近代高邮书香世家。汪老的母亲就是杨家女儿。杨氏高、曾祖都做过朝廷命官,曾祖父兄弟七八房,各有作为。战乱时纷纷迁徙他乡,后代子孙已不相识。七八年前从安徽回到故里的汝栩叔父尝试清理、续写杨氏家谱,才知道“汝”字辈、“鼎”字辈的杨家后代几十人散落全国各地,多未谋面,更无来往,留在高邮的也就三两家。鼎川接受访查、录入家谱后,扬州电视台还专程到佛山采访,为他拍了个人专集,收入《天南地北扬州人》栏目。电视播放后,在扬州地区有些微影响。这次鼎川的研究课题“沈从文汪曾祺比较研究”中有些问题需进一步查访、考证、核实,还有些材料和意见需要与汪曾祺研究会和文学馆的学者交流。因此先生这次学术考察的重点之一就是高邮。
已是第三次返回祖籍了,鼎川与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汪曾祺研究会和一些亲戚都有联系。若事先打个电话,请他们找个车接一接,安排一下住处想来也是可以的。但我和先生素来不愿给人添麻烦,但凡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惊动别人。饭后回到住处,才和文联的陈先生联系,他是汪曾祺研究会的负责人之一。听说我们到了,他很高兴,说定第二天就在我们住处见面交谈。
次日早餐后,陈先生和市委宣传部许副部长(也是汪曾祺研究会负责人之一)来到二招。他们竟然都是踩着28圈的旧自行车来的。两位先生很热情地欢迎我们回到家乡。谈话很亲切、自然,也很随意,像老朋友一般。从骤然降温20度的天气,谈到对高邮的第一印象;从高邮的经济、文化、教育、交通,谈到高邮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说到汪曾祺,我很直率但也有些冒昧地发议论:高邮对汪老的宣传力度不够,本地人也多不知汪曾祺。昨晚送我们来二招的汽车司机就说他是高邮人,但也没听说过汪曾祺。而湘西的凤凰城里,沈从文却是妇孺皆知的。见两位先生面有苦色,自知唐突,赶快转弯道:当然,凤凰不能和高邮比,它毕竟是偏远小县,发展建设靠名人出效益。再说,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于是,话题转到汪曾祺研究会的活动等具体问题上。交换过有关汪曾祺研究的一些问题和意见后,先生把复制的1994年他在北京汪老家中采访汪老的两盘录音带和两盒湖笔送给他们。磁带是汪老谈当年的西南联大和他自己一些作品创作思考的录音资料,非常宝贵,送给汪曾祺文学馆留存。湖笔是我们在湖州为他们选购的小礼物。然后一起去汪曾祺文学馆。
汪曾祺文学馆设在高邮最著名的古迹游览圣地文游台。一进文学馆,迎面就是一尊汪老的齐胸雕像。面目形态酷似,缺少的是眼神中那睿智的精灵气,而这正是汪老的特质。表现不出这一点,我以为,这件雕塑作品就不算成功。因旧式屋厅不够宽敞,容积窄小,汪老生平事迹的好些内容和一些遗著、遗物都没法陈列展示。馆长说不久会扩建馆舍,增大规模。
中午市委宣传部宴请,就在招待所餐厅。许副部长还邀请了原高邮师范校长、市政协副主席朱先生夫妇和一位江苏知名漫画家陈教授、一位《扬州晚报》女记者,还有两位我不记得何名何职的先生同席。文联陈先生也在座。都是当地文化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大家相逢愉快,畅谈豪饮一通。话题很广,涉及汪曾祺的尤多:汪老坎坷复杂的生活经历、阅历,几年前的笔墨官司(改编《芦荡火种》为《沙家浜》未署原作者名之事),老先生生前几次返回高邮及身后情况种种,其趣闻逸事多多。我发现,与汪老接触多了,太熟悉、太了解汪老的人,谈到他,赞誉、敬佩、仰慕之情往往隐去,代之而现的是亲切、随便,甚至还捎带着揶揄和调侃。似乎汪老就是他们身边一普普通通的、有情趣、有嗜好也有点怪癖的老头。
下午汪老的妹夫金家渝先生来访,一同去看汪曾祺故居。金先生一家就住在故居里。在金先生家翻看《汪曾祺书画集》,真有爱不释手之感。画集系汪老去世后子女整理挑选、自费出版的非卖品,印数很少,都分赠给了亲朋好友。所幸鼎川先生也藏有一本,回佛山后定要好好欣赏。
离开故居,金先生又陪同我们去探望刚去世不久的汝栩叔父的遗孀。汝栩是鼎川隔房叔父,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读人民大学历史系,能写会说,才华横溢。一九五七年打成右派,几十年挨整受压,生活清苦、学业荒废,郁郁不得志。晚年勤奋写作,病榻上也笔耕不止,留下了许多反映高邮历史文化变革、风土人情习俗、社会现实弊端以及个人情感、生活经历回顾和反思的好文章。我们与叔父曾网上通信联络,读过其中不少。有些文章已发表,有些还待字闺中。而汝栩叔叔最后的遗愿,就是将这些文稿结集自费出版,留给世人。婶婶是叔父当右派发落安徽时娶下的农村妇女,目不识丁,但跟随叔父多年,熏陶出了些文化气,叙事议事条理清晰,且深明大义。她目前最大、最急迫的心愿就是实践她对去世叔父的承诺 -- 尽全力为他出书。对此事,鼎川自然责无旁贷。这次来高邮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商议、落实出书的具体事项。
晚餐由市文化局做东,请来作陪的也都是文化圈里的人。宾主随意交流、谈笑风生,频频举杯、细细品菜。淮扬菜肴,确实美味可口,然席间漫谈所闻之趣事,所长之见识,较之美味,尤为难得。
从常熟出发到高邮,风雨交加的天气就一直紧跟不离。上午晴了半日,下午又是风疏雨骤。回到招待所,已经九点多钟。鞋也湿了,衣也湿了。我冷得不愿再出门,只想赶快洗洗,躺到床上去看书。鼎川即需抓紧时间,去看望另一位隔房的汝佑叔叔。
汝佑叔和婶婶很热情地接待鼎川。叔叔学水利,武大毕业,为结束夫妻两地分居从南京调回高邮,在自来水厂一干就是几十年。婶婶姓任,是位桃李满天下的退休教师,教中文,现在还受聘兼课。她性格热情开朗,说话爽直友善,行事快捷果断,完全不象六十多岁的人。一边闲聊,一边就打电话安排、联系各种事项。一个多小时内搞定了第二天下午送我们去扬州的便车、中午请我们吃饭的餐厅,邀请了她的几个得意门生作陪,又电话责成她女儿在扬州接待我们,安排住处、找导游……,电话空挡中还和鼎川讨论中文教学问题。鼎川很有感于婶婶的热心、周到和办事效率。汝佑叔则静坐一旁,始终微笑着,看着婶婶忙活,只间或插一两句话。相比之下,叔叔性格的内向、随和、温厚,及不主外事的特点一览无遗。鼎川回到二招,饶有兴致地讲述了这些,还带回一件婶婶的呢大衣借我御寒。
次日早起,天仍下着绵绵细雨。先生陪我就近游览几处名胜古迹。先参观了王氏父子纪念馆,然后去古盂城驿、秦邮亭,最后登上京杭大运河河堤,在细雨中观光、漫步。
沿着运河大堤,我们一直走到御码头。我一路思忖,高邮这地方确实不错,鱼米之乡,古朴秀丽。历史源远、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大家辈出。不说明代散曲家王磐、清代经学大师王氏父子,单就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这地方就够意思了。
汝佑叔和婶婶请吃午饭的餐厅,我已不记得名字了,好像是交通局属下的招待所餐厅。仍然是特色浓浓,味美可口的淮扬菜,各色品样,精致丰富。先凉菜,再热菜,最后上汤。汪曾祺散文里赞叹过的凉碟:火腿、变蛋(松花蛋)、双黄咸蛋、风鸡、酱鸭、油爆虾、荠菜、春卷都品尝到了,还有清蒸高邮湖大闸蟹。
午饭后我们搭坐婶婶联系好的市人民银行便车,告别大家,告别高邮,奔向扬州。